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校课程建设是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活动,应以相关主体间的学校课程共识为基础。而什么是学校课程共识是一个尚未在理论上得到明确的问题。综合分析学校课程共识的现象本质、认知特点和课程活动归属可知:学校课程共识应为学校课程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划的背景下,在集体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决策的活动中,基于理性同意和协商的统一,对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公共事务达成的一致认识,针对的是不同层级的课程转化和同一层级课程协作中因课程主体不同产生的课程差异问题。学校课程共识之于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于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课程建设主体格局,最大程度实现各方利益诉求,提升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水平,从而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生权力,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主要包括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学校课程整合中的课程决策的权力。课程决策的性质、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独特作用、国外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经验表明,学生应该享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力。要从课程政策、课程观念、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赋予了教师愈来愈多的课程决策权力,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也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成效。重新省思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议题,激发教师的课程批判意识,促进教师参与决策实质性的更新与突破,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要。依循批判教育理论的视域来审视教师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行为,将赋予教师在参与课程决策上批判与建构的行动方法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生权力,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主要包括参与国家和地方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参与学校课程整合中的课程决策的权力。课程决策的性质、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独特作用、国外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经验表明,学生应该享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力。要从课程政策、课程观念、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力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赋予了教师愈来愈多的课程决策权力,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也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成效。重新省思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议题,激发教师的课程批判意识,促进教师参与决策实质性的更新与突破,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要。依循批判教育理论的视域来审视教师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行为,将赋予教师在参与课程决策上批判与建构的行动方法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6.
学校课程决策是指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有关方面作出选择和决定,进而推动其实施的过程。它有助于学校从机制或制度层面加快解决和改进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增强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效的学校课程决策是指学校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决策,从而增强课程对本校师生的适应性。有效的学校课程决策需要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决策自主权;划分决策主体权限,增强决策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收集全面可靠的信息,建立课程决策信息体系;建立课程决策机构,整体规划和监控课程决策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诸多影响要素中,国家课程制度的政策支持、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以及对诸多要素进行整体协调的决策机制是关系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应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要素对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影响机制,促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规范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将张大千艺术资源引入内江小学美育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大千艺术资源库,应在秉承三级课程资源有效衔接、利用教师为开发主体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开发理念下,通过校本研训、学社联合、活动展示、依托网络和课程建设等多条路径,使其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促进内江地方美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建设目标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用VisualBasic、PASCAL语言和SQL-Server关系数据库设计实现的一个通用性强、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较高,适用于课程建设信息管理、课程评估和目标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的集成化信息系统。文中给出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功能、课程评估和目标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的设计,对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课程决策(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的目的与手段进行判断和选择从而决定学生学习怎样的课程的过程。课程决策是课程运作的首要环节,在整个课程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将课程决策的部分权限与职责下放到学校,在一定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地进行课程决策,即开展校本课程决策(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这里的“一定范围”主要是指校本课程这一范围。如何提高校本课程决策的水平,就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我们需要探讨提高校本课程决策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论是旅游课程体系设计和建设的理论基础,没有课程论支撑的旅游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课程论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的旅游课程体系,发现教师中心和学科中心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学生中心模式则相对被忽视。中国旅游课程体系重视课程文件建设,但忽视了课程实现的建设。因此,中国旅游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学生的话语权,加强课程实现的建设,方能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创生课程"这一命题意在阐释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它主张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并自觉主动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促进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课程论意义,它将带来课程领域的三大转向:课程观念由单一、封闭、静止转向多元、开放和动态建构;教师的课程角色由忠实执行者转向反思性建构者;课程运作的价值取向由追求技术理性转向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课程资源建设的自主性更强,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力度更大。校本教材的构建需要教师精心探究与规划,而教师对校本教材的"再度开发利用"则是推动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元动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实践知识形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其完善与发展同教师建构课程的过程具有一致性。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运用的知识,它影响课程的诸多要素,比如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判断、目标定位、内容组织、课程组织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课程运行的进程与结果。因此,教师实践知识影响教师对课程的整体建构,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教师解构不合理的课程因素,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进而不断生成新课程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经典管理定律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是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它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价值观念定位、促使危机意识觉醒、完善教育生态圈构建、实现思维方式变革、寻求教学模式创新、注重反思精神生成.本文试从经典管理定律的分析入手,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持、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入手,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和原则,并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落实,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对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学理性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课程构建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许明  陈晓萍 《高教论坛》2011,(4):98-101,11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构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这门课程将把教学与社会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自我认知、职业世界探索等学习领域的实际项目训练,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教学活动唤醒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当前大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对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其内容包括:以更为明确的“课程目的”指导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从“教师”立场转向“学生”立场;努力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积极力量;将社会需要作为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以更加开放的课程视野推进课程建设;以新的概念来定义和建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创造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知识信息,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主要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域和探讨最有效的整合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