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感知和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与观察一道成为小学生认识外界的两种主要感知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位才能理解深刻。现在笔者就以三个教学片断来谈谈对学生阅读体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体验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感知和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与观察一道成为小学生认识外界的两种主要感知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位才能理解深刻。现在笔者就以三个教学片断来谈谈对学生阅读体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体验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感知和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与观察一道成为小学生认识外界的两种主要感知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位才能理解深刻。现在笔者就以三个教学片断来谈谈对学生阅读体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感知和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与观察一道成为小学生认识外界的两种主要感知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位才能理解深刻。现在笔者就以三个教学片断来谈谈对学生阅读体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周蕾珍 《生活教育》2012,(17):49-51
习作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求真立诚的一种历练,是学生的一种快意表达。学生从观察、感知、体验、领悟到捕捉信息,再到行笔成文,这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感受真情、陶冶情操的心灵过程。新课程改革后的习作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先进的理念。确实,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深入生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小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生活",  相似文献   

6.
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老话、套话,是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而没有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老话、套话连篇,却是小学生习作的常见弊病。这除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材料的能力不强外,和学生是否具备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有了相应的体验。作文才能情真意切;反之就可能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7.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小学生是不会写作的,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写作。教师在强势推进作文教学、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落入到权威的窠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超越儿童的言语特征,轻视儿童鲜活动感的生活体验,作文课成为习作制造课。游记习作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快乐体验,在观察和感受中体会游玩乐趣,在快乐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鼓励小学生习作要表达生活,但现实的状况是他们的生活圈子是两点一线式的:家庭与学校。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没有新意、生活气息、童趣。这种状况令语文老师们很无奈。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融入生活?一、尊重学生,感知生活小学生习作内容缺少生活气息,行文空洞无物,见闻简单,素材匮乏,缺少真情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不能只停  相似文献   

9.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提出,直观就是借助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通过直观能够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是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往往具有无意性、情绪性、轮廓性和片面性等心理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以培养。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主动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朱小燕 《教育》2015,(8):46
小学生习作是小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综合练习,是使学生作为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的练习活动。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如何指导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重视口语训练低年级的作文被称为写话。因为与作文相比,写话更容易让低年级的学生接受,减少因使用作文的概念而引起理  相似文献   

12.
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学习者的主观感受。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了解和重视学生的体验。体验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历史学习内容具有过去性,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材料间接感知历  相似文献   

13.
一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人们认识事物,始于感知。感觉与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初级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各种感觉的有机结合。感觉与知觉的统一,通称感知,而观察便是感知的持殊形式。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由于它是认识之始,所以带有探索性质。现代科学说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十之八九主要来自视觉与听觉,旁及触觉与嗅  相似文献   

14.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11,(11):43-44
小学生习作指导要重“作文前”,即重视学生作文动笔前的观察指导和体验引导等环节,这对于打开习作思路、准备习作素材来说,无疑是正确、必要的。同时,习作指导还应重视“作文后”,即习作初稿完成后的修改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培养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人们的感觉器官把外界的各种刺激和信息及时传到大脑,大脑对外界的属性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等予以接收、认定,并且转化为经验、知识。感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层次,这个层次的认识,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途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教师可指导学生平时写观察日记,或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知生活。二是有效地指导学生温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师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过形象的再造,间接地提高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习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其真实的心理情感,表达其内在诉求和期待。同时,小学生习作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人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及表达的逻辑性。笔者认为,依托成功的习作设计策略作为有效的前提,给予小学生习作以正确的指导,有利于实现小学生习作的主要目标,进而提高学生们整体的习作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习作教学往往是难以做到快乐的,很多学生感觉无素材可写,体验不足,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虽然对周围可感知的事物比较丰富,但是如何从中挖掘习作方向,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快乐,唯有从兴趣入手,促进农村小学生形成习作动机,让学生爱写、乐写。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的习作兴趣,要求教师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习作能力是靠练出来的,光说不练是不能形成的。因此,习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习作实践。基于以上认识,笔者采用了开放性习作训练的教学模式。一、材料开放,动态拓宽叶圣陶先生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审美体验是对事物的欣赏和鉴别并获得认识和情感的过程。发展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奋学生精神,完善学生人格,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审美体验离不开三个主要途径:直接感知、参与活动、生活积累。学校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提供学生审美体验的时空。本文则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来促进小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由于体验包含着人们的实际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的认识结果,因此人的五官都要参与其中,从而使体验具有直接性、形象性、动作性.这三种性质决定了体验对学习,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的重大意义.它对学生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有影响.一、课前开放,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直至上课了才会向学生揭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起点几乎从零开始,学生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