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好坏。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 ,涉及许多因素 ,其中在备课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问题的设计要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 ,要三言两语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可撷取有用的材料 ,如许多历史典故、轶闻趣事、名人名言 ,尽管是零玑碎壁、洁光片羽 ,教师须信手拈来 ,运用巧妙 ,也能迅速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酿成全班炽热滚烫的学习热情。前不久 ,我就以“秦始皇是不是吃过葡萄 ?”为题让学生讨论。这是一道饶有兴趣的课堂讨论题。此题一出 ,学生目瞪口呆、疑而惑之者…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37题第(1)问有“答案就在材料中”之嫌,这是命题之大忌。37题作为材料型历史试题,按命题要求,命题者给考生选定材料、设计问题、标明分值并设计“参考答案”。对于考生而言,要根据答题要求,通过对材料的认真解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答案。可是考生解答37题第(1)问时,却可以就地取材。文综考完后,我问考生试题难易时,考生认为历史题不难,答案就在材料中。  相似文献   

3.
讲评语文试卷时,也许老师们与我有相同感受:教师在讲台上一题一题地说答案,再进行分析,学生在下面对答案,更正错误,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效果总是不太好。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些学生在试卷讲评中只看答案,不分析错误的原因。更有甚者,如选择题只将其选择的序号A、B、C改过来,就“万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次考试仍犯同样的错误,甚至讲了的问题过两三天又不知道了。于是我一改以往的讲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讲评。做法是:1.分组。将学生根据做错的题型、题的深浅程度及学生基础分成几组,答错同一题…  相似文献   

4.
每年圣诞节之前,我总是给学生来一次“闪电式小测验”。你会注意到,如果有谁全答对了,代表答案的字母将拼写出“欢乐的圣诞节和幸福的新年”。 (选择填空:从题后的一组答案中选出一个,用其代表字母填在问题空白处——译者注)每年圣诞节之前,我总是给学生来一次“闪电式小测验”。你会注意到,如果有谁全答对了,代表答案的字母将拼写出“欢乐的圣诞节和幸福的新年”。 (选择填空:从题后的一组答案中选出一个,用其代表字母填在问题空白处——译者注)  相似文献   

5.
有些习题由于限制条件较少,或题设情景具有某种普遍性,从而出现多个答案或多组答案,这类题,有人称之为“一题多‘解’”。为了避免与含意为一道题有多种解法的“一题多解”相混淆,我在此称之为多答案题。纵览各种习题汇编,多答案题并不难觅,这些题有的是编题者精心设计的,但也有的却是编题者未曾料到的。窃以为深入研究这些多答案题对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浅析(评)几道多答案题。例1 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  相似文献   

6.
从教多年来,小考大考不断,评讲试卷时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说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上看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为什么?原来部分学生在试卷评讲中只记答案,标准答案一写就“万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次考试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评讲的高效性呢?  相似文献   

7.
从教多年来,小考大考不断,评讲试卷时教师在台上一题一题说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记答案,表面上看来,学生听得认真,改得仔细,但效果却总是不太好。为什么?原来部分学生在试卷评讲中只记答案,标准答案一写就“万事大吉”了,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次考试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评讲的高效性呢?  相似文献   

8.
[题目回放] 有一次,一名学生上讲台做题。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时,台下同学大喊: “最后一道题答错了……”那位老师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的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定位。不少课,教师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如某教师在上“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景。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着车、唱着歌行走在路上,来到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老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都是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并追问:“这些题目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  相似文献   

10.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 ,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 ,这是很正常的 ,这种错误 ,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时下有许多教师 ,视学生的错误为洪水猛兽 ,避之唯恐不及 ,更别说挖掘利用了。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 ,立即“快刀斩乱麻”,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嘴 ,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 ,直至满意为止 ;或以执牛耳者的姿势亲自加以“纠正”,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这或“堵”或“送 ,置学生的思想实际于不顾 ,不去剖析…  相似文献   

11.
本课篇幅短小,生僻字词少,且语言明白晓畅,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循其思路,知其内容,懂其道理上。因此设计了这“三读十一问”作为阅读提纲,可印发给学生导其自学(不必印答案),然后课堂上只把那些回答有困难的问题作些点拨,使之通窍即可。读第一遍:要求粗知全文之纲,之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一、文题中“继续”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毛主席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个问题的? (继续,用在这里,说明过去战争年代我党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今后要保持、继承这个传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课文节选自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专制的暴力政策,关于坑儒的情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由于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于是派御史侦察咸阳的儒生方士,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人知之以惩后”。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坑儒”的呢?  相似文献   

13.
一、上海高考“怪题”暴露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2004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有一道填空题:教材中“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两章内容体现出解析几何的本质是_________。这是一道不需要“解”而需要“理解”的新型考题。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而考生给出的答案却形形色色,不少考生回答与题意相去甚远,甚至毫不搭界。许多考生抱怨这道题“非常怪”,老师从未讲过。这道试题真怪吗?非也。我们知道,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平时教学中对于一些有相当难度的轨迹探求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89年第11期数学趣题《猴子分花生》一文,只给了一种答案,即“花生有756粒,猴子有84只,每只猴子分得花生9粒”。其实此题还有一种答案,现给予补充。即:花  相似文献   

15.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常规题,但学生丢分很严重,分析原因,固然有不能懂诗歌的成分,更多的恐怕是没有注意化难为易的命题提示,以及不熟悉答题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从组织答案的环节对学生作如下提醒:一、明确题干的思维指向,依问思考主观题虽然是主观,但既然作为问题,作为要求几十万人回答且又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要求回答的要点还是确定的,只是不同的答卷者表达上“丰富多彩”罢了。因此,命题者会通过限定词来引导不同的人向确定的答案聚焦,实际上就是主观题客观化。即使是那种开放的“你同意哪种?”的问题,也只是“立意自选”,一旦选好,那…  相似文献   

16.
一、本题的特色第41题如下(题意分解是笔者加的):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引语1),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引语2).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问题1).(3分)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问题2)(11分).  相似文献   

17.
曾经读到这样一则有趣的题目:船上有75头牛,42只羊,问船长多少岁了?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利用机械的加、减甚至是乘法运算得出了船长的年龄。答案自然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道题没有答案,其条件与问题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某报道曾用这个题指出学生思维僵化的同时,也向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质疑。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个题也考一考我的学生——刚刚一年级的孩子们呢!我把这个题目配上插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心里很是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反应。一只只小手陆续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个很聪明的小女孩。“我觉得船长70岁了!”我伸了伸舌头,又叫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学题”是指提供给学生不是只要答案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自读感悟的提示。其目的是把繁琐提问变为学生潜心读书思考,把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变为学生的自读自悟。下面结合教学谈谈自己在“设计学题”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概括题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作答该类题目时,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得到部分分数,很少有能拿到满分的。分析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只回答了部分要点,很少有答全得分点的。就是说,“漏点”是学生作答概括题失分的最大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题多解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给学生以不同的启迪,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非常有利,也是培养学生灵活选择最佳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若学生平时满足于解题得出答案,而不善于研究典型题的多种解法,势必造成思路闭塞,思维发散差,从而在做一些题时,有可能只会“钻死胡同”而不会“改道前进”,有可能只会“直冲”而不会“迂回”。试看下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