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哈林是苏联早期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和理论家。在工业化的问题上,他创立了一套与斯大林模式截然不同的理论,被西方称为“反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的纲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他政治上和个人命运的悲剧。但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的争论,谁是谁非,历史今天已做出公断。  相似文献   

2.
中苏两国高层内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曾经发生过分歧和争论。斯大林和布哈林争论的焦点体现在国家工业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三个方面。而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争论则体现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农村政策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巩固三个方面。争论的结果,以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方法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被固定下来,对两国后来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阐述美国工业化过程所体现出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当时最主要的三大生产部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双向联系的整体结构。指出,由于农、轻、重之间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美国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农、轻、重均衡发展,比例协调。而这一特点,又为美国工业化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市场关系,使美国不仅拥有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且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本国农业生产上的优势。农、轻、重的均衡发展和比例协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利的市场关系,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的天才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伟大的贡献,这一贡献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在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提在我国面前的一切根本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这一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论的探讨和科学的阐明。斯大林同志全面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法则,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基础。斯大林的新著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在这一新著中提出了并科学地论证了关於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先决条件的纲领性的原理,确定了从一种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到另一种更高的经济即共产主义经济根本过渡的道路和规律性。苏联的某些经济学家,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错误地归结为只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或者甚至只是创造相当的‘技术基础’的问题。例如,雅罗申柯企图复活反马克思主义的波格丹诺夫——布哈林的‘观念’,他断言:对於过渡到共产主义来说,保证某种神话般的、彷彿把共产主义制度的本质包括无遗的生产力的‘最高科学’组织或‘合理’组织,就足够了。他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积极作用;正如同斯大林所指出的,本来是生气蓬勃的社会生产,他却弄成了‘片面的和空洞的生产工艺学,即布哈林的“社会组织技术”之类的东西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有着很深而且比较复杂的组织上、思想上的关系,他们都曾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友和同志,陈独秀先则拥护托洛茨基,后来又把托洛茨基抛弃。本文拟就他们的关系作简要的介绍。(一)1922年,苏俄面临着一个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由于列宁病重不再视事,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在斯大林(俄共中央总书记)和托洛茨基(俄共中央军委主席)之间进行。斯大林主张集中力量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作出的回答,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斯大林认为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完全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打击。时隔几十年,人们发现布哈林的平衡论对于如何在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与斯大林模式不同的另一种选择。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布哈林的平衡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布哈林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在鲁比扬卡监狱里的哲学著述《哲学彩屏(辩证法概述)》一书,论述了他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布哈林这部最后的哲学手稿不但内容广博,而且充满了布哈林最后生命的光彩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奉献。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奥古尔佐夫评价的:“布哈林的手稿是创立另一种非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七年五月,正当中国大革命的最后关头,共产国际中国问题委员会召开了一次讨论中国形势的会议,参加的有布哈林、艾尔科勒(陶里亚蒂)、特伦三人。斯大林是在会议当中,应布哈林电话邀请来参加的。布哈林首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农民正用暴力强占土地,吓坏了武汉政府。如果对土地运动不加遏制,我们将失去左派同盟者,便不能争取国民党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10.
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排挤和消灭的过程。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初步探索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一致与和谐的关系。问题在于,斯大林把和谐看成是无矛盾,甚至“完全一致”,这就使得他的认识不仅偏离了唯物辩证法,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形而上学,而且也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过渡时期”问题,最近理论界提出了一些新的探讨,我们也谈点看法。马克思、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论述,在十月革命后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分析和科学的预见上,而是受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社会实践的检验。一九三六年,当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在全国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在苏联,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和资产阶级已经消灭了,过渡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从此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斯大林的这一观点载入了全国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宪法。我国建国以来,围绕“过渡时期”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论。最初,肯定斯大林关于过渡时期的论点和苏联的社会实践。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以这种观点作为指导思想的。  相似文献   

12.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后,许多非俄罗斯民族经过反对沙皇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内产生了意见分歧。围绕着是否承认非俄罗斯民族的自决权,是否允许非俄罗斯民族以非苏维埃政权体制存在,以何种途径和形式实观多民族国家统一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作为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列宁、斯大林、布哈林都就此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共产国际“第三时期”问题上,布哈林与斯大林的观点有根本分歧。斯大林认为,第三时期是资本主义稳定趋于瓦解,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资本主义走向崩溃的时期。布哈林认为,第三时期资本主义仍在稳定发展且有了新的特点。稳定虽不排除危机,但稳定过程的瓦解并不是生产力停滞、资本主义直接崩溃的结果,而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各种矛盾加剧的结果;资本主义稳定决定了世界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世界革命重心巳转向东方,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将主要是“外部矛盾”的结果;第三时期共产国际的斗争策略不应是发动世界革命,而应是反对法西斯主义危险,为此要继续执行发展广泛统一战线的方针。布哈林的观点发展了列宁关于共产国际的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工业化、产业转移理论和区域宏观政策等方面的认识误区导致江苏北部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中出现重工轻农、根植性不强、重复投资、化工污染等不利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根治上述乱象需要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阐明地区分工,并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手段规范市域经济的自发状态,督促地级市从地区比较优势出发选择主导产业,实施差别产业化道路,形成特色经济区域,避免重工轻农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这个观点是列宁提出来的。1919年3月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同布哈林发生了一场关于如何分析帝国主义问题的争论.这次争论是由修改党纲总论部分的条文引起的。布哈林认为可以删掉原来党纲中关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条文,代之对帝国主义的“完整”叙述。列宁坚决反对了这种离开资本主义基础,空谈纯粹帝国主义的错误意见,坚持在分析一般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后再分析帝国主义.列宁指出:“没有资本主义主要基础的纯粹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我党在处理农、轻、重发展关系上,曾出现过不协调的情况,但很快接受苏联教训,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确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正确处理了农、轻、重发展的关系;“九五”计划最关键是发展农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高科技的轨道,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判断: 1.不倒翁上轻下重,所以不倒。 2.不倒翁上轻下重,所以不容易倒。 显然不倒翁的不倒与物体的不容易倒是有区别的。在解释物体为什么不容易倒时,学生的答案不统一,大致有三:1)这些物体上轻下重,底下半球形,所以不容易倒。  相似文献   

18.
罗素的婚姻观超越了常人的眼光。他认为。人类婚姻的基础是人的自然本能、性欲冲动和爱的激情;他要求任何婚姻道德都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们应正确对待性道德,充分张扬爱的自由,恰当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当承认婚外情;他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重本能、轻理性,重自由、轻现实,重情爱、轻责任。他的这些婚姻观引起了人们不少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俞良早教授撰写的《创论“东方列宁学”》,是一部深入总结和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首先,从新的视角评析了国外列宁学说研究。该著作研究和评析了20世纪20年代联共(布)领袖人物如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阐释。认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布哈林肯定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季诺维也夫阐述了列宁关于党领导革命的思想、关于党是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思想、关于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的思想。该著作既肯定了联共(布)主要领导人斯大林对列宁主…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不仅充分肯定了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做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著名论断,提出了要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新道路。同时,他高度关注农民的物质利益,强调要克服农村的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使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探索虽然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但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