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榴     
知识吧石榴属石榴科植物,又名珍珠石榴、海石榴、丹若、金罂(yīng)、涂林,古称安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国家。相传张骞(qiān)出使西域,得到林安石榴种子以归,故名为安石榴。石榴按花卉可分为花卉(huì)石榴和果实石榴,果实石榴按色彩,可分为红、黄、青3种。按味道可分为甜、酸甜、酸3味。成熟的石  相似文献   

2.
家乡的石榴     
我的家乡蚌埠,坐落在美丽的淮河岸边。这里盛产石榴。石榴又叫安石榴,分为三种:甜、酸、苦。甜石榴可生吃,酸、苦石榴可入药治病,还可帮助消化呢。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乡陕西临潼,不仅有秀美的骊山风光,灿烂的秦唐文化,而且有丰富的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的临潼石榴、柏枣、火晶柿子,被誉为“临潼三宝”,而石榴则为三宝之首。石榴属于石榴科石榴属。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原产于中亚地区,性喜温。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安息国(今伊朗)带回,故称安石榴。移植伊始,它栽培于长安御花园和骊山的温泉离宫内,仅供皇子后妃观赏。唐朝时由于武则天的喜爱而备受推崇,这才使之越出庭院,遂成为“榴花遍近邻”之势。再经过千余年繁衍,现已遍及全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发表了胡海存老师的《“张骞通西域”属“中外交流”吗?》。胡老师认为自汉代以后,西域(狭义)便已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骞通西域”具有民族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双重性质、意义,因而不能笼统将“张骞通西域”置于“汉朝的中外交流”课题下。笔者感到胡老师的论证不够严密。  相似文献   

5.
正史“西域传”从严格意义上说始于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按“国”立传、记述诸国之先后取决于各国在交通线上的位置的体例均由班固开创,而为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遵循。出于唐人之手的《晋书》、《周书》、《梁书》和《隋书》等,则不再沿袭此例。  相似文献   

6.
西北汉简是考察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其中关于胡奴、胡婢、胡客、胡译的记载值得关注。地湾汉简中的胡奴,可与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堂邑氏胡奴”相印证,参考南阳“胡奴门”的汉画像石,可知汉代有以胡为奴的情况。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婢能用米汁治病,受到边塞士卒欢迎,是胡汉文明交流的体现。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客,为西域诸国到汉地奉献的商人,他们“通货市买”而以献为名,受到边地驿置饮食住宿接待,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贸交流。居延、玉门关、悬泉汉简中的“胡译“”匈奴译“”羌译“”羌胡译“”译者”等记载,可见汉代边地与少数民族交流的真实状貌。  相似文献   

7.
采用RP-HPLC法,Symmetry C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甲醇(A)-0.2%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2 nm同时检测安石榴苷、鞣花酸和没食子酸含量。采用SPSS 17.0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品种石榴皮中各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安石榴苷、鞣花酸、没食子酸分别在13.120~209.92μg/mL,13.325~213.20μg/mL和13.275~212.40μg/mL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8%(RSD:1.02%,n=6),99.31%(RSD:0.94%,n=6)和98.63%(RSD:0.70%,n=6)。白玉石榴皮中安石榴苷、鞣花酸的含量分别为7.13%和1.00%,比红酸石榴皮中的含量高。安徽地区石榴皮中安石榴苷、鞣花酸、没食子酸3种成分含量同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重现性一致,可用于安徽本地石榴皮部位中安石榴苷、鞣花酸、没食子酸成分含量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8.
石榴花开     
晚饭后,妈妈在给强强讲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说有一个叫石榴的傻姑娘,她刚刚16岁,最喜欢的花是石榴花,最喜欢的水果也是石榴。有人问她,“你多大啦?”“你叫什么名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西域艺术,深感史料之不足。历代文献或寥寥几笔,或不见记载,给研究西域艺术史增添了不少困难,偶然见到一些诗注,也因作者不熟悉艺术,而出现一些错误,笔者想就耳目所及者,略作钩沉,作些必要的注释和发微。 一、先秦乐舞诗钞发微 有关先秦时西域乐舞的描写,仅见《穆于子传》一书。学术界对此书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伪作”,“外传体裁”;也有人认为是“小说”、“传说”等等。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在史书中采用。  相似文献   

10.
“黄瓜”原名“胡瓜”,现一般认为因西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而得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8卷《菜部三·胡瓜》载:“张骞使西域得种,胡名胡瓜。”那么“胡瓜”从何时改称“黄瓜”的呢?唐吴競《贞观政要》第6卷《慎所好》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唐杜宝《大业杂  相似文献   

11.
孙丽丽 《学与玩》2022,(10):44-45
<正>秋天来到,瓜果飘香。酸甜可口的石榴、晶莹剔透的荔枝,这些水果甜美多汁,从古到今都是美食家们的最爱,备受赞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优美的古诗文,开启这场水果盛宴吧!石榴:酸甜可口,寓意美满提起石榴,大家都不陌生,口水是不是下意识地流了出来?但闻其名,便感其酸了。石榴酸甜可口,健胃消食。民俗中石榴还被赋予了另一番意义:飞檐斗拱之间,锦绣袍服之上,绘一团石榴缠牡丹的图案,象征百子百福、富贵吉祥之意,所以,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结婚生子送石榴、  相似文献   

12.
汉语佛经中华夏国称的两大音系———“震旦”与“脂那”彭海一.汉语佛经里华夏国称使用的译词有“震旦”、“脂那”的两阶段西晋以前翻译的佛经,华夏的国称大多义译为“秦”、“汉”、“晋”等。东晋以后的译经者,由于使用了西域胡语的转译本为底本(这些胡语或萃利语...  相似文献   

13.
郑炳林 《家教指南》2023,(5):103-112
悬泉汉简中有很多记载西汉敦煌郡酒的酿造、销售和交流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探讨得知其酿造方法有来自中原地区,亦有来自西域地区,主要根据是酒麹的来源有中原地区移民带入的,也有由西域胡商贩运而来的,这两种酿造方法在敦煌地区进行交流。西汉敦煌地区酒的酿造和饮用非常普遍,受饮酒风气影响,酒的销售也非常普遍,悬泉置为了招待过往使客、使者需要支出大量的酒,当悬泉置的酿造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就需要出资向民间酿造机构酒铺购买酒,因此酒在当时就成为敦煌市场上常见的商品。  相似文献   

14.
猛狗与社鼠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龅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相似文献   

15.
趣谈石榴     
据《辞典》记载:“石榴是落叶乔木,夏初开小红花,果实呈球形。果内种子如同玛瑙,晶莹鲜红,多汁甘甜,味美可口。”其实,石榴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果品,它原产于安息,也就是古代的波斯,现在的伊朗。我国西汉时期,它同佛经、佛像一起从西域传来中原,首先在洛阳、长安等地“安家落户”。它与仙桃、佛手一样,都是神灯古佛前必备的供品。石榴,也是女权的象征。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就有“血染石榴裙”  相似文献   

16.
酒酸     
《甘肃教育》2003,(5):16-16
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粱。客过问其故,诉日:“小店酒极佳,此人说酸,可是该吊。”客日:“借一杯我尝之。”既尝毕,攒眉谓店主日:“可放此人,吊了我罢。”  相似文献   

17.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于是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与酒     
张帆 《少年读者》2008,(5):28-28
古人曾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篇篇有酒”虽属夸张,但大量以酒人诗,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 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五柳先生传》),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序》),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  相似文献   

19.
古老的山胡经历了漫长的汉化历程,其中的西域胡对域外文化的传播贡献卓著。春秋时期的晋阳三角城、北魏的河东葡萄酒都隐含着西域胡移民迁徙的历史轨迹。武则天受其家族西域胡、汉族融合文化的熏陶,将家乡刚培育出的牡丹从西河传播到洛阳,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西域胡的汉化,推动了唐代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隋书·西域传》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隋书·西域传》的体例、所载西域里数和资料来源进行了讨论。认为:按照交通路线,《隋书》所列西域各国编次是混乱的,传文出诸不谙西域事情的编者之手;传中所见西域里数堪与前史印证者不多,说明其有独立的资料来源,可能只是利用了大业三年前获得的数据;在史料来源上,只是依据档案编撰,而无意复述裴矩《西域图记》,同样也没有采用韦节《西蕃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