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才 《兰台内外》2020,(12):71-72
骨灰寄存服务是殡仪馆的一项重要业务。骨灰寄存档案管理是殡仪馆开展骨灰寄存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要进一步做好骨灰寄存服务工作,提升骨灰寄存的效率,就必须做好骨灰寄存档案管理,为实现骨灰寄存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报道遗体告别、骨灰安放仪式一类消息,由于活动程式的固定、内容的严肃,往往容易写得呆板、落套。但是,6月22日《新疆日报》一版刊登的《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一稿,却打破套局,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作者原稿本报讯(通讯员石中元)“火化场不让存放骨灰,土葬又搞不成,我们总算在这里找到了寄托活人哀思和悼念的地方。”一些死者家属纷纷赞扬里炮村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延庆县西拨子乡里炮村办起的“八达岭人民公墓”承办骨灰安葬、修建墓碑。这是北京郊区建起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媒介的重要报道形式之一.我们现在强调舆论监督,实际上是包括批评报道。我们现在感到舆论监督之难,很大一部分也是批评报道之难。  相似文献   

5.
周海燕 《新闻界》2006,(3):34-35
公正、锐利和深刻的新闻报道是媒体及其从业者追求的一个根本目标。但是,一篇新闻报道是否公正,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正因于此,常常使读者感到迷惑:我们真的能够读到公正的报道吗?事实上,这也同样是使记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真的能够提供公正、不偏不倚的报道吗?因此,在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情节     
长久以来,我就感到,我们的新闻所以写得平淡、一般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情节。本来,新闻就应该是由情节组成的。只有写出情节,才能把要报道的事情活生生地摆在读者面前,使人读了感到真实、亲切,如临其境。但,打开我们的新闻稿  相似文献   

7.
动乱过后,不少新闻界同仁都在反思,深为我们一些报刊在舆论上的一度错误与失误感到惭愧。然而,却也有的仍在寻找遁词,以自己报道的某一场面、某一事件是符合事实为据,认为自己当时应该写那样的报道,以求开脱责任。这倒使我感到费解。是的,新闻应该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一般来说,大凡事实真实,具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编辑编排好了的版面,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撤版换稿的.然而我却“叫”编辑撤换了一次即将发印的版面,使我这个普通的业余通讯员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相似文献   

9.
怎样把文章写得丰满、厚实、有深度,让读者有看头,看后能解渴,实在是新闻精品写作中一个不容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 写出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 文章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文章容易写得有深度。荣获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精品《在大海中永生》,写的是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无疑题材十分重大。据作者何平、刘思扬介绍,如何通过骨灰撒放这一特定场景,写出邓小平光辉的一生,抒发人民对小平的情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  相似文献   

10.
杨朔之死     
杨朔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各种传言,目前还是一个谜。1975年12月,杨朔去逝7年后,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骨灰盒里没有骨灰,仅放置了杨朔生前使用的老花镜和一支钢笔  相似文献   

1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一批生动鲜活的电视新闻报道,像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观众耳目一新。我们感到了责任,也感到了压力,也多了些思考。一、改文风,从改会风开始  相似文献   

12.
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当我们翻看1996年8月的河北报刊时,又重新被那种热烈而又悲壮的气氛所裹挟着。我们感到有必要再对这一个月的抗洪报道做一下全面的回顾和评述,但愿它能对今后的有关报道起到些微的警示作用。 汛情报道最早的是《河北日报》7月31日一版消息“滦河水系发生入汛以来最大洪水”。最先报道洪灾的是《河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已经降临,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就企业报道而言,我们一方面深刻地感到,企业作为新闻报道的对象之一,企业报道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却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深深感到,我们目前大量的企业报道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无论是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上,还是从报  相似文献   

14.
新闻周刊:小平同志走了已经七年了。你们是不是非常想念他?在你们家里,每年会用什么样的形式纪念他呢?邓榕:我们非常想念他。每年的2月19日,是他的忌日。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遗体捐出来供医学解剖,角膜也捐献了,骨灰撒在了大海里。他这个人对于生死问题非常达观,一再明确地反复地跟我们交待,死后不留骨灰,不要修纪念馆,不要竖铜像,不要这些钢筋水泥的东西。他说与其修这些东西,不如多种几棵树。我们知道,他是想回到大自然中去。所以,每年到了2月19日这一天,我们就买好多花,每个人拿一个小花篮,妈妈带着我们全家所有在北京…  相似文献   

15.
1998年4月12日,著名作家刘绍棠的骨灰,悄然安葬在他生前挚爱着的故乡——京郊通州区北运河畔。这天,是他溘然辞世一年零一个月的日子。 绍棠先生的骨灰安葬地,选在紧临大运河端头的通州齐天乐园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使经济报道成为媒体的重头戏。但在CPI、PPI已是市井百姓日常谈资的当下,我们一方面感到庆幸,经济报道大有作为,同时,一种无形的压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份,我省公安系统推出了温州市平阳县公安局昆阳镇派出所民警、禁毒专管员范再跑的先进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这一先进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作为报道的参与者,感到此次典型报道的成功,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搞活经济报道有一定难度,去年我们坚持改革,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由动态型报道向思辨型报道转变 1990年,南京的经济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态势。我们发现,企业的经营者和人民群众对经济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感到,报纸作为舆论工具,如果仅仅限于对经济动态和治理整顿措施作简单化的报  相似文献   

19.
有个新闻单位的领导在介绍如何处理有争议作品(报道、文章等)时说,遇到有争议的东西,我们采取先放一放的办法。这,一则,随着形势的发展,可能看得准一些;二则,过段时间,容易统一编辑部内部的思想。对这一“经验之谈”,笔者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20.
1959年12月17日,河南日报发表了洛阳拖拉机厂、轴承厂大搞自动化的一组报道(?)这组报道在河南省近代化企业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好多工厂看到报纸后都立即派人前往洛阳去参观学习,人民日报也转载了这天的社论,摘要发表了这条消息。这一组报道同时受到了省委的重视、此外,这组报道更大大鼓舞和激励了拖拉机厂、轴承厂全体职工的干劲。我们感到这是我们报纸在抓方向性问题当中的又一次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