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数篇新闻报道中次数的妙用,认为从细节出发,从“次数“做文章,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数篇新闻报道中次数的妙用,认为从细节出发,从“次数“做文章,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葛立婕 《新闻窗》2010,(6):90-90
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但是,从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和感染力等角度来看,在新闻报道中仅仅"用事实说话"还不够,还要善于用"情"。用心用"情"才可能写出好新闻,引起听众的共鸣,真正地打动听众。  相似文献   

4.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出现了报道价值观多元、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信息量过载等诸多问题,不仅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因此,从媒体角度,要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利用新技术堵漏,实现"疏";从政府角度,要加强新闻立法,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公众教育,进行"导",通过"疏"与"导"的结合,妥善解决新闻报道活动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2011年8月,中央五部门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接地气、有人气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及新闻价值被强化,以新闻为本位的特性在回归。  相似文献   

6.
马凯 《新闻世界》2013,(5):240-242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微博对全国"两会"的报道为例,从内容角度分析媒体微博在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及不足,并思考媒体微博报道如何在"规定动作"之外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张敏 《今传媒》2013,(2):125-126
创伤新闻报道在社会范围内的受关注程度日渐走高。实践表明,这类新闻报道所产生的"媒体创伤"不仅波及到了新闻事件的当事者、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还有新闻报道的生产者。本文旨在综观创伤新闻报道对以记者为典型的新闻报道生产者所产生的两层次"创伤"之表现,建设性提出帮助缓解其创伤伤害的意见,以期在学理层面拓展与丰富创伤新闻报道的探讨意义与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琳 《东南传播》2011,(1):76-80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之前学者对于新闻报道框架的众多研究。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新闻报道框架实质上可归结为一种报道价值取向,它通过各子议题(主题)的聚合全景建构的议题(主题)框架展现出来,同时体现于各个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中,且在悄无声息的修辞渗透中也可管窥一斑。因此,所有新闻报道框架都可以从价值框架、议题框架、话语框架、修辞框架这四个梯次来考察。  相似文献   

9.
当下犯罪新闻报道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致使本应严肃、准确的犯罪新闻出现了娱乐化现象,还产生"暴力诱导""媒体审判"等消极影响。本文以"富二代"犯罪新闻报道为例,考察犯罪新闻报道失范的表现,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就必须深刻认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本文从走基层入手,阐述了新闻社会价值的提升离不开"走转改"这一推手。  相似文献   

12.
宋素红 《中国广播》2014,(11):95-95
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有关反腐败的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据传""据信""有人说""或将……"等用语。而且,围绕着这些用语所展开的新闻报道,也并没有记者的相关采访、核实与调查。其中一些新闻报道的成章,源于"据传",证于"据信",结于"或将",字里行间不见记者的踪迹,通篇没有一手事实佐证所报,以致整个报道成了放大市井传言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13.
白滔 《新闻世界》2011,(5):231-232
"80后"是一个新生词语,它出现于本世纪初,最初是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有名作家的指称,慢慢发展到指代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一代人,并成为被广为关注的社会话题。本文选择新闻报道中80后女性形象塑造作为研究的主题,从目前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对作为"80后"一代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呈现出某种刻板成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赵乃政 《新闻窗》2011,(5):54-54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新闻报道有快、短、新、活的要求,但同时也有对"深"的要求。新闻之"深",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有鲜明而独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少峰 《新闻世界》2014,(10):115-116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网络媒介有着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在优越的背后,它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网络新闻报道失实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网络新闻内涵和重要性入手,对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表现和出现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加以分析,找出应对网络新闻报道失实的对策,同时对当前的新闻从业者提出期待,对以后的网络新闻报道的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6.
邬刚 《新闻世界》2010,(7):47-48
网络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即时性让新闻"滚动"起来;多媒体让经济新闻"活动"起来;交互性让经济新闻"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李源 《新闻前哨》2014,(10):36-38
媒体在市场化激烈竞争的态势中,新闻同质化问题日益明显。新闻同质化突出表现在新闻内容的千篇一律,极大地影响着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从文学理论中引入的"陌生化"理论,对于破解新闻同质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与新闻报道中的"独家新闻"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如何有效的运用"陌生化"理论,可以从差异化报道、转化思维方式、培养知识复合型记者等方面着手。然而物极必反,过度强调"陌生化"理论,罔顾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规律,也会造成新闻失实等危害。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新闻报道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近年来出现的"纸馅包子"、"假华南虎事件"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伤害,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如何彻底铲除虚假新闻这颗"毒瘤"?笔者觉得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相似文献   

19.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20.
郭磊 《新闻世界》2011,(6):170-17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时间,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事件也屡屡发生。本文将从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差别的角度,分析"清华博士杀人案"报道侵权的始末,从而总结新闻工作者应该注意的方面,以减少甚至远离新闻报道侵权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