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法宝。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文化力量,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借助文化的内容、载体和方式来更好地实现"化人""育人"。高校文化建设与"以文化人"路径探索相结合,同向而行,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落实落细。  相似文献   

2.
<正>文而"明"之,明之以"止"!以文"化"人,是《文化生活》课程应有的价值诉求。所谓以文"化"人,是指我们要对文化中蕴含的精神、道德、情操、涵养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帮助他们从内部体认文化、厚植精神,向美好、和谐变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我们有必要运用智慧和策略,选择恰当的途径。在笔者看来,以文"化"人,重在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及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亲历某件事  相似文献   

3.
史嘉 《数学教学》2020,(12):43-45
<正>名言: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出处:张奠宙,赵小平.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J].数学教学,2007(4):封底.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这是张奠宙先生和赵小平教授在《数学教学》编后漫笔中提出的观点,也是关于数学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真知灼见.这篇编后漫笔后来被收进《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1].本文以"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为标题,既为了纪念张奠宙先生,更为了弘扬张奠宙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毛珍  马新功 《辅导员》2012,(Z2):14-16
教育话题历久弥新,但教育主题却万变不离其宗。以"文"化人,就是主题中的"主题"。河南濮阳油田第一小学在这个主题上做了诸多努力,他们在课程设置、校园氛围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始终围绕着文化不断地进行着探索,许多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值得认真回味和总结。本期,让我们走进这所学校,走进这座生命教育实践的文化建设领域,共同体味和关注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5.
庄泳程 《教师》2019,(15):27-28
"文化"二字,从字义来说,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文"之字义,一在纹理,二在天文人文之规律,三在真善美的统一,恰好对应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汉字造字规律、汉语言表达规律、汉文化精神内涵;"化"之字义,在于感化、教化、内化、潜移默化,对应了语文教学之根本方法。可见,从"文"入手,以"化"为径,文以化之,化之以文,是语文教学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6.
发挥"以文化人"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文"是基础,"化"是关键,"人"是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根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借鉴是"文"的基础。"化"的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文化传统相结合,显性载体与隐性教育相促进,传统式灌输教育与新媒体激发教育互应用,促使社会主义廉洁观广泛成为全社会群体所提倡并普遍认可的自觉行为,构建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整体论视野对素质教育进行考察,其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并列的,而是部分与综合效应(全面发展的人)的关系。文化育人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文化价值等因素的介入,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在教育内容上,文化育人意味着以文化整体观来认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贯穿于教育过程,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论断,可用《礼记·中庸》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来作深入的阐释。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教育从其宗旨看,就是素质教育;从方式上看,就是文化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一内因,而在发挥这内因作用的外部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有些命题作文,文题涉及的话题范围比较广,立意时,如果不给文题设定一些限制条件,则容易使文章流于空泛,难以写得具体深刻。具体作文时,可根据文题的特点与需要进行"化大为小"的处理。一、落实情感对象有些命题作文题,所给文题是一种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但这种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所针对的具体对象却并没有明确,立意时,应从这个角度入手,对文题进行"化大为小"的处理。如,作文题"总有一种期待",其中,核心词是"期待","化大为小"时,应紧扣这个核心词,指出期待的一个或多个对象。如期待社会充满诚信,期待人与人友善互爱,期待梦想早日实现,期待家庭温暖和谐,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3月底,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指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中华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进行深入细致的引导,从而为学生提供无形的文化道德规范,并从内心认同和付诸行动。可见,以文"化"人,能够从内部塑造心灵,促成人向美好和谐变化,让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文而明之,明之以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正>"文溪雅荷"是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以广州古城"文溪河"与"雅荷塘"地域文化场景为基础,整合申报注册的课程体系文化标识名称,旨在通过研发课程与开展教学改革,推动广州课程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2018年初,广州市"文溪雅荷"幼儿园实验课程研发启动,进行了主题整合课程、场景化课程、一日生活课程三大板块的研发工作,目前课程实践测试  相似文献   

12.
张晴 《小学时代》2011,(12):126+129
"化人"式教育模式是把教育过程看作一个动态生成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是以幼儿为学习为主体,通过创设具有"化人"力量的"浸泡"式文化,同化、熏染、启迪幼儿的"文化无意识",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认知结构经历的变化,自主建构知识,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幼儿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的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它有利于幼儿的参与、探究、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以文化人之意。学校文化究竟应该"化"谁?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很显然,学校是人类希望向下一代集约化地传承文明成果的产物,一代一代的新人类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创造。建设学校文化,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在学校里所受到的教育更有效,影响更持久。由此来看,学校文化要"化"的人最终无疑应指向学生,抛开学生谈学校文化就成了无稽之谈。换言之,一所学校的文化如果不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来建构,那它就是伪文化,至少是走错了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有其产生的深厚文化基础。从知识考古学的视角来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只是表露于外的现象,追溯其文化根源,可以发现这一现象隐含着对儿童生命价值的呼唤,深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博弈,体现了工具理性时代的诟病。人类社会生存环境与方式的变化呼唤幼儿园教育与时俱进、去粗取精、顺应时代、走向未来,从文化根源上消除"小学化"弊端。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在哪里     
李建永 《高中生》2013,(25):34-35
广义地讲,文化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侧重于精神财富;狭义地讲,文化就是文治与教化。本文重在讨论后者。虽然文化不是"文"与"化"的简单相加,却是"文"和"化"的有机结合。"文"的本意是彩色交错,花纹斑斓。《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引申为有文采,有品质,有思想,有内涵,包括文艺典章、礼乐制度等。"文"与"野"是相对而言的,"文"乃美和善之载体。美好的东西,很容易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迁化人。"化"的本意即教化、感化、迁化。《说文解字》云":化,教行也。"文化正是通过"文"这种宝贵的正能量对人的浸染与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6.
《安徽教育》2011,(10):56
名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品学校收藏师生阅读的佳作由省教育宣传中心、省教育信息中心精心编辑的"《吾皖名校赋》优秀作品集"即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本集共收录全省各级各类大中小学名校优秀赋文36篇,并附书法作品;省委教育工委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脱离教育特性,将小学的教育模式和学习内容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成为类小学化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威胁之一,从现实角度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试"文化的潜移默化、家长"望子成才"的期望、民办幼儿园追名逐利、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制约和教学责任意识薄弱这几个方面。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泛娱乐化"是将表形形式和表现内容转向过度娱乐化,将不应包含或者原本不包含娱乐元素的事物转向娱乐化的属性,并且也是一种能够使人的价值观出现消极情绪的文化现象。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阶段正处于疲软的发展状态,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而"泛娱乐化"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相脱节的,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临一定的困难。鉴于此,主要分析"泛娱乐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泛娱乐化"的对策,以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是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假设,将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趋大学化"阶段和"大学化"阶段。"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被置于大学中的教师教育,而"趋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院校中的教师教育。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大学化教师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文化氛围、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学术水平上。为此,"趋大学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在学科综合化程度、学科学术性积累、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以教师教育的定位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是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假设,将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趋大学化"阶段和"大学化"阶段。"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被置于大学中的教师教育,而"趋大学化"阶段的教师教育是院校中的教师教育。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与大学化教师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文化氛围、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学术水平上。为此,"趋大学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在学科综合化程度、学科学术性积累、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以教师教育的定位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