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划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对电影品质表现出很纯粹的追求和敬仰,在拍摄过程中完美诠释他心中的电影故事。回顾他这些年的电影作品,风格迥异,虽有商业大片和文艺片的分别,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画面色彩的超强把控力度。出身于摄影师的他对色彩极其偏爱,他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红元素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唯美画面让人记忆深刻,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合一,对人性、生存和死亡主题的剖析,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影的本世界出发,张艺谋的创作风格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浓郁,由最初的创作冲动生长晕染而成的一种氛围;二是朴拗,质朴而执拗的人物性格给影片带来的相应的表现形态。这里还探讨了形成这两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张艺谋电影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10多部电影作品,严格说来没有一部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然而悲剧意识却贯通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不同,张艺谋的悲剧意识中蕴涵的是崇高美。张艺谋多用幽默的方式来处理沉重的话题,取得了悲而不伤的艺术效果,并在表面的轻松之余,更深刻地传达了他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论张艺谋电影的视觉表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表现性是张艺谋自觉的艺术追求,也是他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张艺谋电影艺术的视觉表现性突出地体现在他对造型、构图、场面、场景、光色等电影画面元素以及音乐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在不同的电影作品中,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格,塑造了不同身份但性格相似或相近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具有符号性。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都可以用一句话、一个短语、一个概念来表达,追求的是某种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具有类型化、象征化特征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深深影响着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同时当代的新写实主义学思潮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天地。张艺谋用自己的理解赋予了原某些独特的创造,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化品位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的系列电影以他个人的方式传达了一种民族风格和民族个性:《红高梁》中的“我奶奶”等人物散发着野性光芒的人格是对这个古老民族沉寂而压抑的传统人性的一种反叛,同时也是对民族活力的一种呼唤。后来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则逐渐转入对文化与人性的审视、反思与批判。有些批评家仅仅根据张艺谋电影的外壳便认定他是对民族的落后与蒙昧进行赏玩,是为了取悦并吸引外国人的目光,这其实是对张艺谋电影的最大误读。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男作家和“男权话语“,应予以大胆深入的揭示和批判;然而,在同男作家的“对话“中,必须注重三个“结合“:批判与关怀的结合,对照与反思的结合,文化探求与文学审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CGI)在电影制作中的大量应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不少学者认为其发生学理论、本体论存在着无法修补的漏洞.但是细而查之,对真实的执著追求和拷问,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尊重,对芸芸众生的真诚关怀和挚爱才是巴赞电影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而这也正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发展的终极诉求.  相似文献   

11.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商品本身的经济价值,当然也包括文化产品,于是电影变成了很多企业的摇钱树,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先驱,也是世界人民公认的优秀导演,他的作品也从早期内容形式并重沦为如今的形式主义的空壳,这些现象无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品题材的广泛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电影人,尤其是导演对自己的电影作品常常有个人不同的诠释,张艺谋导演的众多电影作品中有永恒的关于爱的主题的表达;有着根据不少新时期优秀小说改编的对不同人性的展示;有着普遍的民间性;其电影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以红颜色作为色彩的主基调的色彩运用。本文意在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善于用华美的色彩装扮电影,不仅可以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享受,而且也使得他的电影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张艺谋来说色彩是他传达情感、营造氛围、渲染场景的重要元素,是他为影片艺术造型的重要方式,当然这种造型风格是千变万化、不断求变的.张艺谋对电影视觉造型的追求,已经上升为他的电影艺术风格,色彩甚至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是其影片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的人物世界安刚强迄今为止,张艺谋向观众推出了他执导的《红高梁》(1988年)、《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秋菊打官司》(1992年)、《活着》(1994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等影片①。这些...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作为清朝最早亲历西方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是近代史上较早从华夏文化中心论、本末之序、专制主义、教育思想、人心风俗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尖锐批判,并认为需要加以改造的人。其许多思想文化观念不但与当时正统的封建士大夫相径庭,而且并非一般洋务派人士所能望其项背,它甚至成为后来维新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16.
卡西尔是把文化模拟论作为其文化哲学的一个主要对立面加以批判性清理的。在他看来,如果仅仅把文化看成自然的模本或人类生活的再现,文化就会失去其真正的内在价值。文化究其实是人类内在生命的“客观化”过程,也是人为自己立起的一面自我反思、自我观照的镜子。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之一的张艺谋,到目前为止创作的16部电影作品,有12部改编自文学原本,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等。张艺谋电影多由文学原本而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的选择是一种尴尬和无奈,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改编的"要诀"是对成功与亮丽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3年问世的《一个和八个》到1992年诞生的《秋菊打官司》,十年间张艺谋共参拍了十部影片,恰好每年一部。在这十部影片中,张艺谋无论处于摄影、表演还是导演的位置上,他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探索。这些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以致搅得影坛内外拂拂扬扬,褒贬不一。褒之者称他为“得奖专业户”,贬之者戏他为“争鸣专业户”。然而,不管褒贬相去多远,有一点须承认:张艺谋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在坚持“神话”主题创作的同时,也在书写着个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神话。其电影作品扎根于民族文化,不失视觉冲击力、国际化等特点,具有某种寓言意味和诗意风格;但同时,其刻意强化造型语言、迎合国际认同,所带来的“造境”和“伪民俗”,则使得其“神话”主题日益趋于精神意义的空乏;“现实神话”由于失去了“寓言”作为叙事载体,难以构建起“民族神话”那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体系,而在浪漫理想主义氛围中削弱了人文关怀的力度和文化反思的深度。两部武侠巨制则在双重颠覆中表明,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到来,张艺谋逐渐疏离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民族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艺谋的电影既借鉴了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又吸收了传统民族文化养分。他早期的电影很多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电影中的服装、音乐、语言等方面处处显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对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民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