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黄豆地没有人知道,这片远离村庄的黄豆地藏着我们的秘密。阿黄灵巧的身体在高大的豆棵中间钻来钻去。我坐在田埂上,向豆田中间扔出一个土块儿,阿黄黑色的眼睛瞅我一眼,就毫不犹豫地向石头落下的地方扑去。在我的想象中,秋天茂密的黄豆地隐藏着无数的秘密,我随意扔出的土块也许就落在秘密的出口。阿黄,就这样在黄豆地跑来跑去,  相似文献   

2.
《幻兽之吻》是周晓枫一组关于动物的长篇散文,沼蛙、蚁群、兔子、蜻蜓、豆娘、狮虎兽等动物纷纷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其书写的对象.幻兽之吻里,有致命的爱,致死的美,致残的深情,有致意的问候,致歉的告别,致敬或致哀的命运……透过动物世界的幻兽之吻,爱欲、生死、关切、命运的无常等,都是作者关注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动物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的新著<回归大学之道>,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一名知名美国大学校长如何反思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如何评价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又如何为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更上一层楼提出建议的.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两点:本科教育需要确立务实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本科教育需要依靠大学自身(特别是大学领导人)使命感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务虚笔记》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它以罕见的勇气与冷静的视角探求人屹立在社会中的个体姿态,让我们看到一种由真正健全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的人的存在。并真正用个体叙事的手笔,为我们展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在生命的风雨飘摇中所受的伤害与祝福。隐藏在深处的痛苦与孤独真的可以避开吗?一旦走进“写作之夜”,你便无处可逃——因为你不是原野上那些美丽的动物。  相似文献   

5.
正故乡是一个迷人的文学符号,她像是一个灵动而巨大的地理磁场,吸附着无数作家对她一往情深的想象和书写。生于故乡,长于故乡,成年后离开故乡去城市打拼,年老后又费尽气力回到故乡,这大抵是许多"农裔城籍"的作家相似的生活轨迹。在他们内心深处,尽管空间意义上的故乡早已不再是从前模样,村里的人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一种隐形的力量仍拉扯着他们,故乡依旧拥有让人深夜辗转反侧的魔力。  相似文献   

6.
正葛筱强是诗人,远离文化、政治中心,在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部的一座小城生活、读书和创作,写出许多的优秀作品,构筑自己的精神圣地。在写诗的同时,他开拓另一片天地,黄榆林笔记是重要的一部分。黄榆林是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它是稀有树种,天然次生林,干旱地区沙丘岗地上的树种。诗人葛筱强在这里寻求历史和自然的  相似文献   

7.
当“科教兴国”的战略成为国人的共识,“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宏愿,是必须认真面对、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放眼当今教育界,理论众多,纷纷纭纭,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管各家的说法大相径庭,各有其妙,但有一点是达成了共识的,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个问题,有的人在理论上进行探讨,有的人在实践中加以印证,有的人在报刊上大声疾呼,但专心的关注这个问题,切实探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山居笔记》延续了《文化苦旅》的创作体式和风格 ,对文化的询问更为凝重和沉厚。思考文化生态 ,审视文化人格 ,反思“文革” ,《山居笔记》把纷繁复杂、讳莫如深的理性概念、高雅文化作层层剖析 ,在完成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反思的同时 ,给人审美的享受 ,情感的宣泄。在此意义上 ,它扩大了散文书写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节目上表示.有生之年都要尽力普及一种文化道义,那就是善与爱。这很令人感动。然而此事坚持到底是很不容易的.稍不留神.那倾诉善与爱的旋律中.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譬如他在《山居笔记》中对王阳明的失度的赞美,就缺失了对被逼上粱山的农民起义军应有的善与爱。  相似文献   

10.
《乡村人类学》一书之于人类学学者,好比星辰之于迷路的人。它不仅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例数了审视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该书遵循了人类学"以人为本,回归到人"的理念。从宏观上看,它为乡村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视野,把中国乡村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使得人类学者对乡村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微观上看,它将中国乡村分为几个元素,详尽地透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未来归属,为人类学学者的乡村社会分析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183;博克的新著《回归大学之道》,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一名知名美国大学校长如何反思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如何评价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又如何为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更上一层楼提出建议的。作者在本书中强调了两点:本科教育需要确立务实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本科教育需要依靠大学自身(特别是大学领导人)使命感的推动。  相似文献   

12.
一、解读文本1.认识课文。《桥之美》是著名作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2.领会编者意图。《桥之美》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因而,上好上活这一课很重要,也很有必要。二、教学思路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欣赏画家…  相似文献   

13.
曹文轩的小说我几乎都读过。在中国的儿童小说、少年小说作家中,他是一个具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追求,并清晰有力地建立起了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锦瑟》是一首经典的有不同解读途径的作品,拨开历史的迷雾,阅读者会喜悦于遭到了理想的阅读,“原义”似乎得到了呈现,而理想阅读是否又有一个阅读的临界问题?这是对应于创作的复杂性出现的阅读经验,是读者仔细审读文本,尽量进入历史语义场顾及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15.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金铃子,本名蒋信琳,籍贯重庆,诗人,画家.1980年代末开始发表诗歌,参加过第24届青春诗会和鲁迅文学院第17届高研班,诗文多在《人民文学》 《诗刊》 《中国作家》 《星星诗刊》《山花》等刊物面世,著有《奢华倾城》 《曲有误》 《越人歌》《金铃子诗书画集》等,曾获2008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第七届台湾薛林青年诗歌奖、 《诗刊》2012青年诗人奖等文学奖项.金铃子的诗富于主观性,充满激情和极具穿透力的想象,诗中恣肆诡异、陡峭精微的表达,高烈度的情感,强烈真挚的语言,造就一种令人炫目战栗的美.[1]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对于我是生活的状态,获得一本好书,耐下心来读,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夏日炎暑,人心处于浮躁之中,近日收到杨荻的散文集《青痕》,有朋友的书相伴,定心静性,觉得文字生清风,可以避开燠热。在当今的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得人们几乎透不过气来,个人的价值被摧毁,内心的冲突,产生出怀疑的状态。杨荻不愿作为被物质操纵的奴隶,极力摆脱焦虑。人们生活在不安的状态中,要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躲  相似文献   

18.
下雨天。我病在家里,无法出去玩耍(shua),就坐在屋檐(yan)下看雨。那时候,我大约(yue)5岁。雨下得不大,就像那场初夏的淅(xi)淅沥(li)沥的雨。  相似文献   

19.
文明是一种力量——评《生死朗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朗读》是德国战后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它的问世无异于给日渐低迷的西方文坛注入了兴奋剂,引起了极大反响。它的轰动不亚于《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深刻又令人想起《浮士德》。本文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小说的深刻内涵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文明是一种力量,它能敦促和警醒人类反思历史、拒绝罪恶、完善人性,以其高扬的理性去追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本农家子弟,在乡下长到八岁还没摸过书,只从伯祖父手上见过两本册子:一本是皇历,一本是族谱。我不知道他究竟能认多少字,只记得他的指头在纸面上一个字一个字指点,好像在用筷子夹黄豆。直到解放,祖宗多少代,方圆多少里,才出了我这么个“读书人”。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历史感吧,我特别爱读书,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