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思想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很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他的杂文很多涉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不合理的儿童教育,鲁迅先生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念.本文便以《上海的儿童》为例,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9,(4):42-45
复仇意识一直贯穿在鲁迅的创作中,其形成既离不开浙东地理文化的影响,更和个人成长境遇、翻译工作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刻思考分不开。鲁迅在小说和杂文里多次叙述复仇,他笔下的复仇者从传统的以暴制暴式的快意恩仇到形而上的复仇,带有浓厚的启蒙主义色彩。鲁迅复仇意识的个性特征则是一个也不宽恕的决绝姿态和深刻的自省意味。  相似文献   

3.
这样的鲁迅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且介亭杂文·后记》杂文这种体裁,是在鲁迅那里达到了高峰的,就像格律诗是在唐人那里达到高峰一样。每次重读鲁迅的杂文,总有新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鲁迅的杂文,代表的是鲁迅背后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一生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如何教好鲁迅的杂文,使学生通过对鲁迅杂文的学习,了解鲁迅,学习鲁迅,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要全面了解鲁迅杂文的写作背景鲁迅的七百余篇战斗杂文均写于1918年至1936年间。其间大体处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我们知道,这一时期,毛主席对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以及政策和策略等都作了明晰的阐述。因此,只有学好毛主席的有关著作,才能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5.
一、杂文是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最辉煌的一部分。十六本杂文集较之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以及散在的诗歌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和更重要的地位,而且更集中、更突出地显示了集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鲁迅的人格和力量。鲁迅在其一生的创作活动中,始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杂文创作欲求,而且愈到后来,这种创作欲求就愈执着、愈专注。如果说,鲁迅在前期,杂文创作还只是他多种样式的文学创作之一种(虽然也是重要的),那么,到了后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7.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杂文创作占据鲁迅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三以上,杂文无疑是最适合鲁迅的文体,鲁迅对自己的杂文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鲁迅的杂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单是杂文集的取名就体现了一种罕见的意趣,更不消说杂文中散发着魅力的语言和意义旨归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而且身为父亲后,亲自实践,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1.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12.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3.
历来讲析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都特别注意它巧甩比喻论证问题的手法,却往往忽略了它结构上的特点,这实在是鲁迅杂文教学的一大损失。因为这篇杂文的结构本身不仅表现了鲁迅先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而且也反映了他高超的表达技巧,甚至还能体现这位文化巨人的风度和情采。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粗疏思考,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但在其一生的创作实践中 ,尤其是后期 ,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杂文。究其原因 ,杂文自身的特点为其创作的繁荣赢得了机遇 ;鲁迅作为伟大的民族作家 ,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拯救国家的民族意识。鲁迅杂文对 2 0世纪中国革命以及中国杂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犀利、幽默、以小见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也是鲁迅对杂文这一新文学题材在艺术创新中的贡献。而对讽刺对象的简笔勾勒,使批判对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轻松的笑声中,促人警醒,让人深思,有时也使读者汗颜。这又是鲁迅杂文的高妙之处,是鲁迅杂文不同于其他杂文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16.
唐燕 《文教资料》2010,(14):11-12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的文学巨匠.对儿童教育有着特殊的情结。他在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创作中渗透着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爱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直接或间接地对当时的儿童教育加以抨击.提出了教育儿童的种种正确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教育的科学思想。鲁迅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哲理。是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特别重视儿童,就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中心观点——遵守幼者本位的道德。他认为,父母要"理解儿童",注意儿童年龄特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健康成长;要"指导儿童",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关注儿童身体、儿童读物、儿童性格,由外而内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要"解放儿童",教给儿童自立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赢得伟大教育家的称誉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8.
嘟嘟的故事     
这篇自然来稿,心情和作者一样,忧伤而复杂。怀着童年伤逝的情感,我们很能理解作者的困惑:由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在习得社会规范的同时,是否意味着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封闭?人类本性中那些至纯至善的成分难道就不能保留下来么?这是作者在同我们的讨论中反复提及的问题。作者自己无法解答,而我们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这一切到最后让人有些沉重。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悲观。在与宋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儿童教育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自觉思考与探索中"发现了儿童"。"发现儿童"必将引导出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正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它意味着对儿童世界、儿童成长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主张成人给予儿童更富人道的影响。什么才是更富人道的影响呢?首先它并不放弃对儿童成长的指导。粗暴和专制地将儿童当作"成人世界的附属"当然不正确,但完全把成人作为儿童的对立也不正确。更富人道的儿童教育应通过对儿童天性、儿童世界和儿童文化更仔细更科学的了解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儿童成长。其次这种教育影响要求教育者既拥有儿童本位观。能够融入、尊重儿童,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成长愿望、具备人格魅力的成人世界代表。在学校教育中施与这种影响的人是教师,因此,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精神的教师,理应是儿童文化、儿童世界的"守护者",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那个过滤、筛选社会文化的"把关人"。教师,用鲁迅的话说,应该"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一切需要主动创造、自觉担当。惟此,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健康而美好的儿童未来。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想】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