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犹太卡巴拉教,本雅明提出弥赛亚主义,其核心概念就是个人救赎。本文借用了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和弥赛亚救赎,对《他们眼望上苍》进行解构式重读,将珍妮回归小镇的行为、她在回忆中的讲述分别视为积极救赎的结果和过程,通过三次婚姻中的三次回视,再现女主人公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到自我实现的个人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3.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拜厄特在其代表作《占有》中通过细致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兰和毛德的心理成长,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身份构建这一重要主题的关注。伴随小说叙事的展开,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历经动态的四个阶段:一开始两人受制于他人和传统,同处于不能独立的阈限阶段;在发现19世纪诗人信件这一过渡性客体后,他们逐步意识到走出自我封闭,和过去发生对话的必要性;在第三阶段两位学者进一步感受到完成相互主体间性交流是实现平等自我的关键环节;最终他们在关注外部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上成功跨越了成长所处的过渡阶段,抵抗住了后现代思潮对学者身份的消解,共同完成了各自心理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不少研究者把他划分到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之中.从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在叙事结构上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来看,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划分可能是偏颇的.因为,不论是<玻璃城>中的奎恩、<幽灵>中的布鲁,还是<锁闭的房间>中的"我",这三位主人公虽然表面上都披着侦探的外衣,但实际上探索的却是自我的身份问题.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是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犹太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在<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城>中,小说主人公对语言的自觉、对边缘文化的思考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都揭示出小说中所隐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污秽》(The Human Stain)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世纪末推出的一部力作,也是他"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分析《人性的污秽》中两位主人公对本体身份的自我放逐,解读人物多重身份背后的人性的污秽,从而揭示当代美国存在的社会危机,表达出对人类追求本真自我的希冀。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当代著名印第安裔小说家莫利·卡拉汉在<魁北克的异邦人>中对女主人公洛佩兹的种族意识和主体身份的嬗变过程密切追踪,勾勒出其自我认知意识的线性演进图.洛佩兹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童年时期"他者"的介入,引发洛佩兹自我意识的萌芽;三次婚姻的炼狱般经历,见证了洛佩兹自我意识的成熟;而最终性别话语权的回归,则标志着主人公身份建构的完成.洛佩兹漫长而艰辛的心路历程影射了加拿大白人社会中全体印第安人种族意识与主体身份的双重觉醒.  相似文献   

9.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别让我走》描述了“克隆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小说中蕴含着大量的空间描写,无处不在的“空间性”作为一种表征方式的同时也与主人公的身份意识形成了某种契合,转化为“身份想象”融入到小说主题中;运用空间批评理论,聚焦小说主人公凯西生活的三个地理空间:黑尔舍姆、村舍和康复中心,从权力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空间与人物身份意识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是艾丽斯·沃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一生因陷入白人地主压迫的伦理困境,选择抛妻弃子逃往北方;第二生中他受斯芬克斯因子的影响对白人使用暴力,促使其伦理意识觉醒;最后在第三生中,他学会了爱人爱己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本文对科普兰经历的三次生命及其分别陷入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体现的伦理意识进行全面剖析,展现出他第一生的无能为力,选择逃离到第二生的伦理意识初步觉醒,再到第三生的自我救赎,揭示了文学作品中道德榜样的发展历程及其体现的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11.
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负罪—救赎”母题在《雨王亨德森》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主人公亨德森虽是一位百万富翁,但具有深深的失落和负罪之感。渴望救赎、寻找自我是亨德森最突出的意识,流浪与受难是他进行自我救赎的独特方式。亨德森历尽了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自我才能达到拯救的目的,因此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重新回归美国社会,从亨德森身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现代的救赎理念。  相似文献   

12.
由拉康提出的三界论,是其关于主体形成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构成了人的主体心理结构的三个维度。经过这三个维度的探寻,个体自我最终会建立起对自身主体的完整认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首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中,通过女主人公悦子回忆移民英国前在日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女主人公寻找主体自我的艰辛历程,直面二战后日本女性的主体困境与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3.
师树磊 《现代语文》2009,(7):143-144
在喧嚣与骚动的年代,辛格是第一位从“小我”走向“大我”的作家,他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通过主人公雅夏&#183;梅修尔这个犹太魔术师的生活经历,深切的表现了“同化”这一主题,及其在道德观念的起伏间、内心善恶的交锋中,最终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4.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聂淼  王璇 《海外英语》2012,(7):201-202
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6.
严洁 《海外英语》2011,(14):265-266,268
基于空间理论框架,文章就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幸福》中的三大空间进行解读:小说对第一空间的营造体现出阴郁的不友善的氛围,暗示现实对主人公的不利方面,与其内心洋溢的幸福感形成明显的反差。第二空间则体现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中的困境表现出矛盾不安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于虚幻幸福感的自我满足。第三空间是对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包容,是在更广阔维度里展开的一场主人公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源于风筝,又结束于风筝。本文通过解读风筝在小说叙事中的隐喻与意象,剖析了主人公自我救赎与自我身份构建之路,进而揭示了忠贞与背叛,悔罪与救赎等复杂的人性纠结。  相似文献   

19.
伊丽莎白·乔利的短篇小说《王子的又一假期》中的三位主人公在英国宗主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下经历了从身份迷失,到身份的构建过程。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探讨文化的混杂为文化碰撞中身份的构建提供有效的途径。文化碰撞下对单一文化片面接受或摒弃会导致个体陷入困境和边缘化,只有突破二元对立接受文化的混杂才能化解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20.
菲利浦·罗思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犹太作家.在其早期小说中流露出对犹太身份看似背叛和回避的困惑,通过对<再见,哥伦布>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主人公尼尔·克勒门面对美国文化冲击和同化时的困惑和对自己身份的探寻,而这种困惑和探寻过程也是罗思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