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岱散文有着深厚凝重的文化意蕴和集"晚明新文学"之大成的重大革新意义,尚有待于更深入地发掘和研究。笔者拟从分类入手,对张岱散文的总体风貌和文化蕴涵进行探讨。本文论述了张岱散文的分类及其游记、园亭记对自然的审美解悟。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原因,张岱的大量著作长期封藏于深阁,极少有人接触,致使其晚年行事恍如隔雾,诸多疑点无从辨明。胡益民先生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著成《张岱研究》一书,对于我们更深刻地全面认识张岱其人,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但白璧微瑕,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疑点,现拈出与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3.
张岱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倾向主要体现为追求一种练熟还生、化熟为生的生鲜之美。这种生鲜之美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又分别体现在景物和场景、化熟为生、语言生涩三方面。而正是由于这种生鲜之美,使张岱的作品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的写作对象、描写手段、创作手和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张岱所著山水美文当中佳作甚多,其中尤以《湖心亭看雪》为其代表之作,在其文中以冬季观赏西湖雪景之美,从其所描述的西湖雪景当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并隐喻作者自身于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所历经的战乱离散的人生际遇,使人品读中可深切感受张岱宁静致远的审美意趣,并以山水寄情的文人情怀。张岱传承魏晋文士的雅志,逐梦山水,踏浪高歌,尤重于寄情山川水泽中,以获真情实感之所悟,其以雪寄情、以雪明志所显现之人文精神,彰显了对人生终极意义之深刻反思与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十分发达,蔚成大国。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不同的是,明人游记小品很少有“集约且批量”取材的,要说也只有张岱有些例外——而张岱的《虎丘中秋夜》与袁宏道之《虎丘记》在构思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非本文主旨,只能略而不论。  相似文献   

6.
晚明时期,小品文兴盛,概以其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幽远而胜,小品文之集大成者,首推张岱。现存张岱散文集有三种,为《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前者更似真散文,后二者则类随笔。  相似文献   

7.
《西湖七月半》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著名作品,收在他的《陶庵梦忆》里。张岱的散文,继承了公安派、竟陵派之长,又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格调清越,描写生动,造句新奇。祁豸佳在为张岱的《西湖梦寻》所写的序中说:“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西湖七月半》只有五百零几个字。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接连用了二十五个“看”字,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张岱可谓晚明小品文的大作手,其小品散文突破传统散文拘囿,将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对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的叙述,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是张岱真性情的显露,也是晚明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张岱小品文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对民风民俗、民间文化、都市风情的真实描绘,可视为明末的一部社会文化风俗史。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张岱被誉为晚明小品散文的集大成者,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代表的散文作品历来为后人称道。在创作"两梦"的过程中,用以立言存明的《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亦在同时进行,特别是记录张岱亲历的崇祯朝及南明事之《石匮书后集》,约22年的撰著历程中几乎全都伴随着"两梦"的创作。张岱的散文成就与史学贡献常被分别探讨,并逐渐形成了张岱研究的主流形态。贯穿作者半生的文史撰述穿插进行,这样的安排并非巧合,打破文体界限再作探讨是值得深入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张岱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其生活在易代之际,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明遗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文中从张岱与陶渊明、张岱与郑思肖、张岱与古今英雄、张岱与西湖四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易代之际明遗民艰难辛酸的生活和哀痛、屈辱、复杂的心曲。  相似文献   

11.
<正>了解张岱,阅读张岱,与张岱对话,最好从他的《陶庵梦忆》入手。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随手翻开一页,都是可圈可点。”对于张岱,教材注释里有简要介绍: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相似文献   

12.
1 不知是哪阵风吹的,当下竟有许多人都在读张岱,且处处大谈张岱。逼得我只好再把张岱找出来捧读。无它,怕受欺负也。  相似文献   

13.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回忆性小品文,篇幅短小,意蕴丰厚,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用空灵之笔点染了一幅水墨山水画,文字背后更彰显出张岱的精神世界。以人、景、情为切入点,逐步理解文本的丰厚意蕴,将《湖心亭看雪》分成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天人合一的审美之境和茕茕孑立的孤独之境三个选点教学,将文本的突破口聚焦于最佳的点上。以点入文的方式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4.
晚明文人张岱以其在文学、史学、艺术等诸方面的卓越成就不断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此前,人们多将目光投注在张岱的小品文上,对张岱涉足并有建树的其他领域如戏曲、音乐、书法、绘画、美食、建筑等方面则鲜有论述,单独研究张岱的绘画美学思想,更是没有展开。本文梳理张岱的各类作品,发现其绘画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绘画创作、风格修养以及对“诗中有画”理论的继承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写作于明清易代之际,以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其特殊的身份角度,在历代自题墓志铭文丛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容。改朝换代之际,个人的命运更多地系于时代的沉浮,因此张岱的这篇墓志铭不仅有生活情趣、天真性情,更多的是人生感慨,家国之思。通过它向外辐射着一个时代的面影,向内则窥见了一个文人的内心。  相似文献   

16.
张岱针对晚明文坛因袭模拟的弊病提出诗文创作需有“冰雪之气”的审美理想,即要求作品有主体精神灌注其中,艺术上清新空灵、气韵深厚。他追求“独立不倚,别出手眼”的创作个性,显示出他作为文学家的自觉和定见。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亦坚持批评家需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张岱小品文以空灵晶映、率性自然著称,而其诗兼具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劲折奥衍、古朴平实之风,其诗文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他的辨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继公安三袁之后,张岱(1597—1689)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殿军”。《湖心亭看)》是其代表作。写)景,一般人都是从视觉来写,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笔,“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地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柳宗元的这幅江天大)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9.
孙伟伟 《考试周刊》2023,(10):37-40
《湖心亭看雪》是晚明散文家张岱所写的一篇广为流传的佳作,同时也被选入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着“小品圣手”之称的张岱更是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赋予作品以山水雅趣与故园深情,读完令人感到意蕴深长,回味无穷。文章拟从古代文学理论中审美范畴的“味”的品鉴出发,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初步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内容、情感、意境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0.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之作,审视其西湖幽赏的反季节性及其游具配件,解读其笔下西湖雪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勾连其国破家亡的人生际遇,我们可以关照张岱超尘脱俗的审美趣味及其寄情明洁的文化心态。张岱深得魏晋风韵,任性重情,放浪山水,注重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其移情于雪、托志于雪所折射的文化心理,是对人生存在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探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