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钱     
小薇 《快乐阅读》2008,(2):45-45
一天,几个人到饭店吃饭,点了菜,但他们都不想付钱。一人提议,我们都用自己的姓说一句话,和菜有关,说对了,才可以吃,说不上来的要付钱。服务员把菜端来,姓姜的说,我是姜太公钓鱼,便把鱼端了过去。  相似文献   

2.
教书如种菜     
石国权 《中国教师》2012,(12):53-54
<正>我把母亲从乡下接来,她不习惯啥事也不做的日子。刚好住处旁边有块空地,于是她就在空地里种起了菜。我虽然出生农村,但以前没有完整地种过菜。这一年多下来,跟着母亲经历了种菜的全过程,我也学会了种菜。母亲告诉我,要种好菜,得用心、费神,要先挖土、整地、垄畦。土要挖细,尽量把杂草的根理出来;地要整平,下雨才不会积水;畦要垄直,便于耕作。地挖好了,母亲把各种菜种都买了一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季的菜以豆类、瓜类为主;秋天以后,以萝卜、白菜等各种蔬菜为主。种菜要勤快、细心,来不得半点马虎。  相似文献   

3.
答父母问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九江一位母亲来信说:我女儿读小学二年级,她从小没有整理东西的习惯,她的书包、她的房间都是乱糟糟的,衣服、玩具、书本扔得到处都是。以前我给她整理,现在她不让我整理,说我把她的东西整得都找不到了。  相似文献   

4.
蒋英姿 《家长》2008,(7):1-1
到了六年级,女儿的学习紧张多了。每天放学后要补一节课,语数外轮流上,到家时就已经接近六点了。进了家门,把书包放下来,马上就得掏书本做作业。看得我直心疼。那天女儿进门时已经六点半了。我问她干什么去了,她说补课的时候有同学不遵守纪律,老师一气之下就把全班同学都留了下来抄课文。然后她撅着嘴撒娇:"妈妈,抄得我手都疼了!"我摸了摸她的脸  相似文献   

5.
正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天天闹着去停车点。这些年,母亲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所以才闹着去停车点接我。我原本打算把母亲接来和我一起住,省得她天天牵肠挂肚。但弟说,我得上班,母亲万一跑出去了怎么办?住在老家,乡里乡亲的都认识,可以帮忙照应着。我一想也是,便依了弟。心想,以后勤往老家跑着点儿就是了。一天,刚要上床歇息,弟打来  相似文献   

6.
记得一位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问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妻子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妻子去世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一个周末的黄昏,住在我家隔壁的某小学语文老师拿来一篇学生作文,题目叫《难忘的一刻》,她说她根本看不懂,让我给她翻译一下。我把文章看了看,哈哈,这都不懂?菜虫!  相似文献   

8.
好日子     
<正>今天是个好日子——爸爸领薪水。我说它是好日子,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亟待实现的愿望寄予今天。晌午,我和大哥都回来得早些,妈妈已经烧好满桌好菜等待爸爸。一文不名却能端出满桌好菜是妈妈的本事。可是,妈妈的贤淑还不止于此,我是说,她有赊欠的好本事。当然,她并不是那种不会算计而常常债台高筑的女人,她今天能有魄力去赊欠一桌美餐,是因为她对很快就可以还账有信心。想想看,今天是什么日子?车铃响三声,是爸爸回家的信号。我抢着出去开门,大哥小心地替爸爸把车子推进来,小妹赶紧接过爸爸的大皮包——今天我们对爸爸都特别殷勤!  相似文献   

9.
生动的一课     
今天,我随着母亲去卖菜。到了菜市场,母亲把菜摆好后,叫我先看着,她去推板车。母亲离开后,我大模大样地坐好,俨然一个小老板。一个阿姨提着篮子,走过来问:“这菜怎么卖?”我吞吞吐吐答道:“一……一块钱一斤。”她拿起一把菜,叫我称,我拿起秤一看,慌了神:“这种秤我不会用,怎么办?算了,还是蒙吧。”我拿起秤,装模作样把秤砣在秤杆上左右移动。她靠过来看秤,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她说刚好一斤,我才长长舒了口气。接着,又来了一位穿着简朴的老爷爷。他很慈祥地问我:“小姑娘,这种菜多少钱一斤?”我没有上次那样紧张了,轻声答道:“一块钱。”他说…  相似文献   

10.
在一节自习课上,学生们都在认真地读书,复习白天所学的新课内容。我在教师里踱着步,进行着检查。突然,我发现有一个平时很听话的女生头低得很低,不像是在读书,而且脸上映着光。我马上意识到她可能在玩手机。我迅速走到她的身旁,她很不自然地把手机放到衣兜里去了。我轻轻地对她说:"把手机交给我!"这位女生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低着头读书,我又大了一点声音说:"把手机交给我!"她仍然无动于衷,而脸涨得通红地说:"我没有  相似文献   

11.
我的太婆     
正两鬓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背驼得犹如一把镰刀——这就是我的太婆。每当我跨进太婆家,她总是颤颤巍巍地一步一步挪到门口,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成成,你来啦!"那声音包含着满满的期待,一直暖到我的心底。吃饭时,太婆总是往我碗里夹菜,嘴里还念念有词:"多吃点,长得高!"——虽然她并没有吃多少。当我把菜放进口中细嚼慢咽时,太婆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脸上的皱纹渐渐舒  相似文献   

12.
再见,再见     
父亲我邂逅一位40多年前的中学女同学,寒暄之后,她问我:“你爸爸好吗?”她说:“有一次我忘了带午饭,你把我带到你家去吃饭。那天你爸爸在家,吃饭时,他不停地给我夹菜,还讲了许多有趣的话。他说,小姑娘,要想成绩好,多吃点豆芽菜,黄豆芽又叫如意菜,晓得吗……”我茫然,我一点也不记得了。  相似文献   

13.
王晓月不得不说——和敖瑞瑞同桌真是太不幸了看看她都说了些啥?把我说得那么坏,还不如直截了当地说我是婴儿,什么都不懂算了。我只不过显出一点点童稚,用不着用这么夸张的词藻来修饰我的“坏”吧。请大家相信我,“小白兔”会永远地欢迎任何一个朋友的靠近。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从来都不懂怎样安慰别人,只能把话题扯到不相关的地方,问她的工作找得怎么样了,问她有没有继续写东西。她说,我不够成熟,像是她弟弟,凡事还要她操心;她说,她正是忙工作的时候,我什么都帮不上忙。  相似文献   

15.
等到燕归来     
Chapter 1 都说我和燕子像是亲姐妹. 我的家在桥头,燕子的家在桥尾,我们每天欢快地穿过石桥去牵对方的手,晃着朝天辫一起去上学. 我有三个姐姐,我和她们的关系都不够好,及不上和燕子的一半.燕子有一个弟弟,分走了她父母大部分的宠爱,她不太喜欢呆在家里,更愿意来我家.她坐在我家院子的板凳上,和我母亲一起摘菜、晾衣服.她这人懂事又机灵,几句话就能把我母亲哄得欢喜.  相似文献   

16.
姥姥的故事     
有一天,我姥姥来拜访我和妈妈。她给我买了好些好吃的东西,所以她手里拿了两个很重的包。那时是冬天,莫斯科的天气很冷,十二月残忍的风把我姥姥的手刮得又红又肿。那时候路上有好多雪,雪堆得很高。刺骨的雪融化在我姥姥温暖的脚下。她走的路上有很多冰,但她没有注意,所以滑倒了。她包里带的东西都落了下来。她试图站起来,但她自己不能起来。有人看到了她,那个好心人把我姥姥送到了医院。那时候妈妈和我在家里等她。我们一句话也没说。我那时在脑子里想:已经五点半了,姥姥昨天不是说她今天四点要来吗?她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妈妈那个时候想了什…  相似文献   

17.
杨铁花 《班主任》2010,(9):26-26
那天,我正在给学生批改作业,小旭妈妈匆匆来办公室找我。她一张口便叹息道:“杨老师,您说我这儿子是该骂还是该夸?昨天下午我下班回家,他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泡在盆里的脏衣服也洗了:可一看他的作业,一点都没有做。”  相似文献   

18.
爱的压力     
考试前夕,家里的气氛聚然间紧张起来。父母谢绝一切来访之客;家中的电视机和录音机的音量小到难以听清。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父母们还把洗衣机搬到离我房间较远的阳台上去了……这些虽然都没有言明,但我已明显感受到了。“吃饭了”,妈妈在我房门外叫道。我揉了揉眼睛来到饭桌前。今天的菜又是那么丰富,三素二荤调配得恰到好处,几只我最爱吃的菜都摆在了我的面前。这阵子,妈妈为了我能吃上可口的菜可费精力了。“多吃点,身体好学习才带劲。”边说边把一块排骨夹进我的碗  相似文献   

19.
外婆做的菜     
我讨厌外婆做的菜。小时候,外婆每年都会来我家陪我和妈妈住一段时间。妈妈下班晚,一日的餐食全由外婆掌管。外婆老做些我不爱吃的菜,而且味道十分清淡。有时她做饭,我就不吃。外婆常常向妈妈抱怨:"你家阳洋的饭哦,不好做,可把我给愁死了。"外婆做的菜我吃得少。饭桌上,她总是逼我吃菜,还不住地往我碗里夹许多我讨厌的菌菇、大白菜、小青菜,嘴里念叨着:"看你脸上都没肉,还这么挑食,怎么得了!"这些菜往往又会被我夹回盘子里。  相似文献   

20.
32岁的杨开华能当点菜大师,还得从2003年她到广州的一家酒店当服务员说起。那天,她照例招呼几位客人入座。递上菜单,请客的人让客人点菜,客人却一个劲地推辞,"东家"捧着菜谱翻来翻去,很是为难;贵了承受不住,便宜了又过意不去。他借故把杨开华拉到一边,悄悄说:"我给你10元钱,你帮我点一下菜,我今天请客人有两点原则,一是六个人中有一位不能吃辣;二是价格控制在500元以内。既要好吃又不丢面子。"多年的"贪吃"经历,早让杨开华对菜肴有了一番领悟。她对客人说:"听口音你们是东北人:我按东北菜系给你们配菜:笋干拌鸡、黄金猪手、剁椒蒸鲩鱼,素菜来个蟹黄豆花……"菜上齐了,客人都吃得畅快淋漓,纷纷向"东家"表示感谢。最后一结账,总共不过320元。"东家"对杨开华特别感激,这次宴请给他带来了好运,与客户签下一笔大订单。以后,他便定点到这家酒店吃饭,每次都请杨开华点菜。一次,一位吃饭最挑剔的客人对杨开华大加赞赏:"你对菜谱有这么深的认识,何不做一个职业点菜师?现在很多中高档酒店都缺这样的人才,不愁挣不到钱呀!"这席话让杨开华茅塞顿开。于是,杨开华辞去服务员工作,专心研究起点菜来。她买了大量关于餐饮的书籍,对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菜谱系列认真研究,书看得越多,对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