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一个经典缺位、伪大师泛滥成灾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行为无疑会受到功利化、世俗化的影响,面对一个泥沙俱下、思维贫困的堕落时代,我们的精神生活注定无法游离于世俗之外,我们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超脱,在信仰缺失的当下,更多的人选择了与大众一起堕落和狂欢。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应该在  相似文献   

2.
<正>人若习得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在乱花迷眼的世俗中守得一片云开月明的方土。在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中安得谢夫对儿子一无所长却能明辨是非的回答予以强烈批评,王小波因此立志走上与其截然相反的道路,成为那沉默的大多数。不可否认,沉默是种兼听的明道,它回避了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的嘈杂,话题的爆发之初,不急切予以或肯或否,而是理性辩证地思考,借话语圈的多元观点,  相似文献   

3.
我哥当年是个摇滚迷,他有满满一抽屉的摇滚磁带和一把栗色的吉他。有一年暑假,他从市里回来时,穿着一件黑色文化衫,上面印着一个外国人的头像,戴一顶红星贝雷帽,表情严肃。我们觉得真难看,我哥却天天穿着它,舍不得脱下来洗。那时,我哥又高又瘦,微驼着背,一脸深刻痛苦的表情,真是酷啊。
  据说摇滚代表人类的愤怒。
  我哥毕业后进了一家国企,没几年,该国企被一家大型外企全盘收购,从此,24小时机器不歇,人不歇,三班倒。外企的墙上贴着标语:如果你不能奉献智慧,那么请你奉献汗水。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校招生》2010,(7):53-53
一直不理解李银河为什么把丈夫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命名为《沉默的大多数》。似乎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运转,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选择沉默。这是个沉默占据主流的年代。  相似文献   

5.
莫怀北 《新作文》2013,(6):12-13
很多人叫嚣着"诗歌已死"——文学的太阳渐渐隐入暗夜,而我们才刚刚看到黎明之光。诗歌绝不是某个人可以定义、某个流派可以正名的,那些执着于诗却沉默的大多数才是主流。正如,虽然我们看不见风,但它始终存在,疏浚每一条河流,指引着四季的方向。多元化,是文学的必然形态,不仅限于诗歌。如果诗歌呈现出的只是相同的面孔,那么它理应早已被读  相似文献   

6.
我哥当年是个摇滚迷,他有满满一抽屉的摇滚磁带和一把栗色的吉他。有一年暑假,他从市里回来时,穿着一件黑色文化衫,上面印着一个外国人的头像,戴一顶红星贝雷帽,表情严肃。我们觉得真难看,我哥却天天穿着它,舍不得脱下来洗。那时,我哥又高又瘦,微驼着背,一脸深刻痛苦的表情,真是酷啊。据说摇滚代表人类的愤怒。我哥毕业后进了一家国企,没几年,该国企被一家大型外企全盘收购,从此,24小时机器不歇,人  相似文献   

7.
武大捉奸被踢伤后,潘金莲依旧和西门庆每日做一处。但他们也知道,武二总是要回来的。这让他们的好兴致骤然降温。好在,他们有王婆,王婆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让他们分两步走:第一步,把武大结果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的,“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第二步,等待夫孝满日,大官人娶了家去,做个长远夫妻,偕老同欢。  相似文献   

8.
了自己的拒绝,所以才得以保持良好的人性.沉默是对抗集体性癔症最好的方式,正是这样人们选择了做沉默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9.
沉默啊沉默,你是一首博大精深的哲理诗,流传千古,任人解读。沉默如诗,谁人能解? 沉默是无声的,是一种缄口不语阒然静寂的状态,可是智者却从中听到美妙天籁,老子说"大音希声",自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沉默是无形的,是一种不可捉摸难以言说的心境,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五光十色,千形万象。龚光亚这样写他的《沉默》:  相似文献   

10.
使用者设计:解放沉默的大多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教学设计走向使用者设计问题,论述了使用者设计的兴起、定义与意义、深度理由和实现方法。文章认为,走向使用者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设计主体回归,解放“沉默的大多数”——教学设计使用者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实践面临设计方法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同学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互学共学的伙伴关系,是让我自己学的课堂、同伴一起学的课堂、师生共同学的课堂、虚实同步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旨在实现四种价值追求:还学于生、伙伴互助、师生共进与空间突破。通过学生问中自学、伙伴合作助学、教师参与同学,改变课堂人的行为;通过"四学单"的介入提升课堂品质,优化学生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中等生,是班上沉默的大多数,一个位于中间地带的灰色群体,他们没有耀眼夺目的天分,没有头角峥嵘的成绩,就连犯错误都缺乏勇气。也许班级事务繁杂,分身无术,也许觉得他们省心,不用多管,中等生就那么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成为被阳光遗忘的角落。于是,他们的梦想在忽略中挫伤,他们的激情在老师的漠视中逐渐耗尽,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对他们来说都成了奢侈品。  相似文献   

13.
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当知青。除了穿着比较干净、皮肤比较白皙之外,当地人怎么看待我们,是个很费猜的问题。我觉得,他们以为我们都是台面上的人,必须用台面上的语言和我们交谈——最起码在我们刚去时,他们是这样想的。这当然是一个误会,但并不讨厌。还有个讨厌的误会是:他们以为我们很有钱,在集市上死命地朝我们要高价,以致我们买点东西,总要比当地人多花一两倍的钱。后来我们就用一种独特的方法买东西:不还价,甩下一叠毛票让你慢慢数,同时把货物抱走。等你数清了毛票,连人带货都找不到。起初我们给的是公道价,后来有人就越给越少,  相似文献   

14.
在6月1日举行的市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表示,今后对租用轮椅的游客,世博园区将严格要求出示老年人证或残疾人证,并支付一定押金。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新举措的出台与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四女生不无关系,她就是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刘辰子。  相似文献   

15.
据北京文艺网消息,今年5月30日,是作家王小波诞辰60周年,由其兄长王小平撰写的《我的弟弟王小波》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王小平写了与王小波兄弟二人的童年、成长、青春,也记下了弟弟的死亡。书中首次披露了一大批王小波成长的照片。著名史学家、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时的老师许倬云,以《忆小波》为本书代序。小时候经常发呆,被家人称为傻波子;用长竿捅马蜂窝,捅完之后抱头逃窜;看大人们大炼钢铁割伤了手臂;大饥荒时,半夜到人大的枣林偷枣吃……这样的童年,与后来评论界关注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17.
王小波简介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惟一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大陆作家(余秋雨曾两获散文奖),被称为真正的大器晚成的文坛高手。王小波外形给人以粗砺的感觉,而内心却是极为复杂细腻的。虽然很晚才专心于写作,但他的艺术天赋却  相似文献   

18.
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当知青。除了穿着比较干净、皮肤比较白皙之外,当地人怎么看待我们,是个很费猜的问题。我觉得,他们以为我们都是台面上的人,必须用台面上的语言和我们交谈——最起码在我们剐去时。他们是这样想的。  相似文献   

19.
连海平 《云南教育》2014,(15):42-42
前不久,陕西省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因不满教师制止其撕书行为,将一名教师打成重伤。新闻一出,众人震惊,引为教育界的耻辱。6名学生打断的不仅是3根拖把棍,更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不禁要问,教师这个曾广为人们尊重、羡慕的职业怎么了?  相似文献   

20.
很多中学老师和我有同样的苦恼:课堂上,当师生之间自由交流时,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还较高;一旦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学生各抒己见时,参与者的数量就锐减;经过动员,勉强有两三个学生举手回答;再提出问题,回答的还是这几个学生,其他人或低头或做思考状,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