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橙而去”一句,教材将“鼓桤”一词解释为“敲打船桨”(2008年版,77页,注释22)。将“鼓橙而去”解释为渔父敲打着船桨而离开,有违逻辑常理。因为按常规理解船桨是用来“划”的,而不是用来“敲打”的。即便敲打船桨,船不会向前行驶。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一句,教材将鼓枻一词解释为敲打船桨(2008年版,77页,注释22)。将鼓枻而去解释为渔父敲打着船桨而离开,有违逻辑常理。因为按常规理解船桨是用来划的,而不是用  相似文献   

3.
罗燕 《语文天地》2013,(15):48-49
是怎样一个人,让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江为世人所铭记?是怎样一种死,让农历五月初五成为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传统节日?有人赞扬他的忠君爱国,有人惋惜他的抱石沉江;有人同情他的忠而被谤,有人指责他的露才显己……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潜心研读《渔父》后,每每读至"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  相似文献   

4.
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隐逸思想或者说道家处世哲学的具象化。长期以来,在偏重挖掘圣贤光辉思想的影响下,渔父形象往往作为屈原人格的对照,被当作反面人物来看待。其实,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不是美与丑的对立,而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越,他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渔父与屈原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生存还是毁灭,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是两种唯美指向。  相似文献   

5.
《九章》是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时的一篇抒情言志之作,前人多从考据角度对其中的诗篇作以研究,近人又多研究其诗篇的思想脉络及篇章顺序,亦有学者研究《九章》的抒情特征。但于作为抒情意味很浓的《九章》篇,却很少涉及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问题。本文试图分析《九章》中以"佞臣"形象为中心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在抒情作品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选取了《渔父》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材的解读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纠结:在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等的反复规劝下,屈原到底为什么依然要宁赴湘流,而甘愿葬于江鱼之腹?对此,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简单  相似文献   

7.
传统篇目《渔父》看似简单,实则作为原典型文章,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同是渔夫,但中方的"渔父"形象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家思维,而《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圣地亚哥却可以用儒家思维来理解,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儒道之别,分别汲取精神的养分。  相似文献   

8.
正《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的"生存选择"板块选录的文本。这篇文本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表现了两种看似对立的人生态度——积极和消极,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初次教读这篇文本时,我按照教师指导用书提供的观点,对渔父作了这样的定位:渔父是一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明哲保身、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然而,课堂上,在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时,学生并没有像我预设  相似文献   

9.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神话的历史化倾向,也存在历史的神化现象,《楚辞》中后羿的形象乃是一个证明。在《离骚》中,后羿是一个历史人物: ……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到了《天问》,他变成了一个神话英雄:  相似文献   

11.
《九歌》祭祀的众神形象,大多是观念的幻象,是只能直观感知和领悟的抽象存在,同时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体。由于作者把主体的生活理想和美的理念熔注于众神身上,因而,整个作品跃动着动人的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2.
弄人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角色。在悲剧《李尔王》中,弄人卑微低下,滑稽幽默,说话看似疯言疯语,俨然是个"傻瓜",事实上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他不只爱憎分明,也有太多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他的形象折射出人民平凡中的伟大,以及人民身上的优良品质,是对人民力量的赞颂。  相似文献   

13.
《荆棘鸟》中有两个颇具反面特征的女性形象:玛丽.卡森和贾斯丁.奥尼尔,从澳大利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小说中的这两位“魔女”,指出二者的“魔女”身份实际上是父权社会对女性追求自主和解放的压抑和报复,是对真正的女权战士的扭曲和恐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以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圣经》中的贤妻形象,笔者发现,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圣经》中描述的"贤妻"形象与圣经时代的女性并非完全一致。为建构"贤妻"形象,圣经作者采取了男性叙事视角、次情节结构和妻子形象的扁形化等多种叙事策略,借此影响现实中的女性,强化男权意识。从圣经文学的影响来看,圣经中所刻画的"贤妻"形象对西方文学具有原型意义,圣经中的贤妻标准与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矛盾成为西方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正> 《渔父》在今本《庄子》杂篇中,宋代苏轼即疑其非庄子自作。其理由是: 庄子盖取孔子者,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於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以至老聃之徒,至於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尝疑《盗跖》、《渔父》则真若诋孔子者;至於《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於道。①  相似文献   

16.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成为古往今来探索者执着向前的座右铭,其实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值得思索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因为他始终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着、呼号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都在仰慕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品格,都被他为理想而殉身的精神所鼓舞着。是的,我们钦佩他执著不悔的求索勇气,因为屈原是一位崇高者的艺术形象。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高山,登上屈原构筑的精神高原,感受他的精神气息,汲取他的精神养分?我觉得如果充分运用教材这个载体,就能把学生引领到屈原那种"宁为  相似文献   

17.
狄更斯的《双城记》刻画的人物形象中马奈特医生形象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在狄更斯的笔下看似悲惨的遭遇、看似可恨的人都为他的英雄般的形象做了伏笔,本文将对马奈特医生形象的构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与世推移"、"不凝滞于物"是渔父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可以借用来比拟《渔父》一文的教学思路。课前预备,"不凝滞于物",努力追求"胸中有丘壑"的文本研读境界,尽量形成"一山放过一山拦"的问题探讨格局,适度渗透"口诵心惟,圈点评注"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堂行进,"与世推移",顺合学生的阅读感受,顺应教学的行进实际,顺接文本的"山形水势"。  相似文献   

20.
梅山文化是产生于楚地的山地巫文化。它与楚巫文化经典中《楚辞》、《山海经》有着紧密联系。从《楚辞》、《山海经》中可看出梅山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