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深刻揭示了士入仕的核心内涵与伦理规范,将政治与伦理紧密相连。他认为士入仕是一种君子之事,是在一定政治环境中能够从仁义之道的志业。并且,孟子将士阶层及其入仕的伦理规范归结为士的人格、士志于道、士的道德责任三个层面。孟子认为,士的人格是以保持自身尊严的大丈夫为目标的;士志于仁义之道,以弘道为己任;士的道德责任是致内心而生发出来的关怀天下的良心。孟子的思想也具有当代价值,继承和发展孟子士入仕的思想,对于当今有志于从政的知识分子来说,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孟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内心蕴涵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精神的哲学家。他有着睥睨王者、踔厉风发的人格风范,尚志的人格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孟子这种独立人格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当前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塑造和完善现代人格,提升现代人的人生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孟子作为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突出代表,一方面是知识分子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典范,另一方面则因受制于强大王权,苦于自身缺乏构造理想社会的力量,而不得不游走于诸侯之间,做着"帝王之师"的梦。这一两难处境,同时也是后世士大夫阶层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试图从纪录孟子一生行迹、思想的《孟子》一书中,透析孟子为代表的士人阶层的处境,以及这一群体的独特气质和人格张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现代行政伦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孟子行政人格思想所呈现出的三个特征进行评析:理想主义的行政人格构想;融合的行政人格;独立的行政人格。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孟子行政人格思想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人格追求的现实性特点。对此,孟子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建立了人格修养理论,提出了人格修养的途径,从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孟子积极的入世精神,他渴望解决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个人内心修养的追求,把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当做自己的责任,将内心修养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追求和社会追求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孔子代表了士在变型期的士人意识,孟子则将儒家独立自我意识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8.
孟子从未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主张的不是“性善论”,而是“趋善论”.这是一种可以为善的能力和可能性,而非必然的存在.由于人是一种生成性和复杂性的存在,故而教育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与开放性的创造性活动.人生应该追求孟子所谓的“天爵”,而不仅仅是“人爵”,人生的价值应该超越功利性,教育应该反思工具理性和功利价值造就的教育异化与对人的扭曲.人格独立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自觉实现和维护人格的平等.塑造人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宗旨,将道德认知付诸践行才是德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士的伟大人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他抱道救世,周游列国;他身体力行,问礼从政;他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他开创的儒家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不愧为至圣先师,士中之圣。孔子便是我人生的第一盏引航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士的博爱胸怀。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民为贵,社…  相似文献   

10.
近代学者认为,士产生于西周时期,处于贵族阶层的最低层.伴随着西周宗法制的破坏,它逐渐脱离了等级,出现了一个虽然不及贵族却又优于庶民的新的社会阶层——士人阶层.新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使他们具有了新的人生价值取向,拥有了超于前代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想.这一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淋漓的呈现.《孟子》一书在透析先秦士人的生存处境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新兴群体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自学是学习型社会的根基和灵魂。《孟子》思想里包含了丰富的自学思想,学习孟子的自学思想,对于人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学习自主性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人格精神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为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精神,一为愤懑不平之气所体现出来的依附性人格。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就构成孟子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它是孟子散文气势最根本的内在人格成因。此种悲剧性人格外在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特质、天赋要求与实际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矛盾,而背后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人与外在环境冲突的悲剧性“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考察对象,初步探讨三大家人格建构的若干特点:主张人格平等,尊重人格独立;突出人格价值,弘扬主体精神。并对儒家的人格建构作出简明扼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孟子的生平活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孟子为人处世之道,他的现实态度、社会主张、他的抱负和智慧,更主要的是他的人格。孟子典型的心理是以道统自居,为时代之“一人”。  相似文献   

15.
<正>《孟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著,尤其在独立人格塑造和士人气节培养方面,恐无其他经典可与之相比。唐宋以来,便有学者指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于道,为万世师。"故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读《孟子》。阅读《孟子》,与其他经典一样,需要借助前人的注疏。关于《孟子》的注疏,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人所作,代表性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  相似文献   

16.
王齐洲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2 0 0 1年第 1期撰文对孟子、荀子文学思想进行比较 ,指出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忠实信徒 ,然而他们对孔子的文学思想的理解和阐发却不尽一致。孟子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仕” ,即如何提升士的道德人格以利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 ,因此他不单独谈论文学 ,只把文学作为反映人格的一面镜子 ,从而凸显了文学作为人的精神产品的属性。荀子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治” ,即如何按照圣人制订的礼乐制度和伦理道德标准行事 ,他把文学作为圣人创造的一种外在于人并符合人文理想的文化典籍和社会意识形态 ,从而使文学…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变革加剧,士的作用得以发挥。他们掌握化,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同时,士的独立人格也被树立了起来。士能够保持高度的人格尊严,藐视王公贵族,敞屣权势利禄,重义轻利。士人的光明人格与高尚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的人们在主观修养的道路上愈走愈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从士的使命、士的修养、士的出处辞受三方面探讨孟子对“士”的规范。孟子认为,士的使命在于其弘道,士的为己重在诚,士的出处,要自觉地担当:不仅要保持自身的尊严,而且要不忘自己的弘道职责。而这三方面,正是孟子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也是对后世“士之为士”的最高规定。  相似文献   

19.
论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它立足于孟子以“善”和“美”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作为人格本体的“善”有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是审美期待世界的主体,孟子强调自觉自律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重视审美接受的能动性创造性,理想人格的建构以“浩然之气”的充实的前提,“学”“求”、“思”“养”则是基本途径与手段。孟子的诗论具体表现他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则是孟子对审美接受的系统规定。  相似文献   

20.
人格独立、追求真理、捍卫道统、不畏权贵、学必济世,是我国古代"士"的精神,民国高校校长因继承发扬了古代"士"的精神,为我国高教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当前我国高校校长应当继续传承、发扬古代"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