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爱玲的《金锁记》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从一个健康单纯活泼不失可爱的妙龄少女慢慢地走向一个正常人"直觉的那人是疯人"的悲剧人生。论文用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的著作《爱的艺术》中的理论探析其悲剧人生根源。  相似文献   

2.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篇。其中主人公曹七巧几乎是无法撇开的话题,关于她的"疯狂",关于她的"变态",关于她的阴险,关于她的丑恶,这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相似文献   

3.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篇。其中主人公曹七巧几乎是无法撇开的话题,关于她的疯狂,关于她的变态,关于她的阴险,关于她的丑恶,这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七巧无形中有  相似文献   

4.
略论张爱玲的《金锁记》谢裕华张爱玲是一位四十年代就名噪上海的著名作家。1943—1945年是她小说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都写于这一时期。《金锁记》是其中最好的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处身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作品与血和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外寇的侵占不大沾边,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把主要的视角指向两性关系、婚嫁、迎娶和“女性暴君”,《金锁记》人物曹七巧是张爱玲创作的典型形象之一;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个性化的形象叙述语言,形象勾画语言,形象想象语言,形象描写语言,她独特的创作,展示了那个年月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那个时代个人与历史、生活与命运的内涵,其作品语言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博爱与爱情或性爱是弗洛姆最为关注的两种爱的形式。他认为,如果没有博爱的德行,你自己对爱的期待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从而把能力、人格和德行作为真爱的基础。弗洛姆关于爱不等于性的观点及反对有性元爱的爱情观,对我们今天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主义横行,使全社会陷入一场幸福危机。缺乏幸福感,但同时又在努力追求幸福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于幸福的问题至今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现代人幸福感的研究,弗洛姆继承了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在《爱的艺术》著作中,通过阐述爱的途径引导人们学习爱的理论,建立爱的能力,去构建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先后对《金锁记》进行了四次自译和重写,产生了四个不同文本,采取了直译、修改、重写等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是张爱玲受到内外双重驱动力的结果,她试图通过这些文本的翻译、创作缓解写作焦虑,打开美国市场,改变经济状况。但是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译者与读者的心理期待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张氏自译作品在东西方均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较为著名的悲剧.小说中以主人公曹七巧为代表,各色人物较具有各式的畸形性格.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封建社会人性的扭曲描写到了极致.本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行动元看,《金锁记》表层上最重要的行动元是金钱欲和爱情欲,它表现的是欲望的悲剧,然而在更深层次上,这种欲望受制于最高级的施动者———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从时间处理看,《金锁记》是回顾叙述,采用场景、省略、概要、停顿等时间变形方式,体现了张爱玲“参差的对照”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上海,商品经济加速发展,惟利是图取代了传统价值观念。《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物质虚荣放弃了快乐幸福,从此走入黄金枷锁的桎梏,由理智走向疯狂。七巧是整个现代社会的病症,张爱玲以悲悯眼光从凡人日常事入手,一反英雄主义的伟大,以其特有的细腻和敏锐关怀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终极处境。  相似文献   

15.
谈张爱玲散文《爱》的艺术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散《爱》以语言层面、叙述视角、内容结构、象征意蕴的空白,创造了含蓄而丰厚的美学氛围,强烈的激发了读的审美情感,取得了与“多情惟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一样的艺术效果,营构含蓄、淡雅的可以“品”的审美形式,唤起读的审美“交感”。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金锁记》之曹七巧形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扭曲,灵魂被异化,成了一个丧失人性的"疯子"母亲,最终走向毁灭.她是畸形婚姻和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是一个由爱情悲剧走向精神裂变的人性恶的典型.她的悲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不幸,批判了冷酷的封建社会对正常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17.
彭娟 《考试周刊》2013,(76):12-13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少有的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赢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金锁记》的英译本由其自己翻译.本文通过实例对其英译本及其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张爱玲在对《金锁记》的翻译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绪石 《现代语文》2013,(4):68-69,161
张爱玲文学语言善于状俗物之鲜活、深得世俗生活之乐趣,小说《金锁记》堪为典型。除了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关之外,语言物化现象与作家的拜物价值观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欧阳子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为题材的小说,都不约而同地着重描写了都市人的两性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下,她们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心理分析的创作趣味,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也有着明显的趋同性.<金锁记>与<魔女>便是这类题材的突出代表: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两个经典的"魔女"形象,她们都是在受虐与施虐的共同作用下走向极端的.当然,由于她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因而在人物心理分析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对她们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异同及其成因进行一番考察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她们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分析倾向.而且,这两篇小说在她们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有着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代表了两位作家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