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之行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游览了“东方之珠”——香港,对于那个陌生的城市,我真是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当这座梦幻般的城市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彻底被她的美丽与繁华、动感与神奇折服了。香港被誉为万象之都,动感之都。她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第八大贸易实体,世界最大成衣、钟表及人造珠宝的出口地,她还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货柜码头。香港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奇  相似文献   

2.
金诺兰 《大学生》2013,(17):61-63
正从2005年到香港大学读书算起,80后赵晗在香港生活了8年。这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女生,曾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读最热门的金融专业,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工作。仅仅工作了7个月,她就毅然辞职。回想当日,她说:"虽然我付得起房租、买得起漂亮的衣服,但是越来越不知道我是谁,我什么都有的时候就丢了自己,我觉得这样不值得,我并不觉得有任何成就感。你越走在梯队的前面,其实越没有自由,路越走越窄,然后我是被裹挟着的。"  相似文献   

3.
趁着国家教育部与香港教育局合作"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我在2008年认识了陈曦老师。在来自全国的优秀教师团队中,陈曦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与她相处,我时时感到幸福。我至今还记得她写在《交流人员感言》中的一番话:来来往往交流分享合作我们心手相牵庆幸前生播种的福田恰巧这也是陈老师给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一天,杨振宁在香港出外办事,搭了一辆计程车。司机是一位中年女士。路上,他们便攀谈起来。 “啊,你的普通话讲得很好!”杨振宁在听到女士一口流利标准的北京话后不禁赞扬她。 “我五十年代在北京念的中学,是后来移居香港的。先生,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相似文献   

5.
地产经纪酷爱登山l969年,安娜贝拉出生在新加坡,3岁到香港居住,随后在印尼雅加达生活了2年,8岁时,她返回欧洲,就读于英国的寄宿学校。l8岁那年,她因到瑞士进修一年而开始爱上登山运动。对于儿时的生活,安娜贝拉回忆说:“当时,我只觉得香港才是我的家。”1991年,在父亲的劝说下,安娜贝拉回到香港做地产经纪。她说:“爸爸很严厉。我曾经很不听话。”于是,父亲对她说:“好了,你自己出去赚钱。”在香港从事地产经纪的8年问、安娜贝拉在事业上步步高升,1999年,便已成为公司董事。工做之余,安娜贝拉经常参加长跑与爬山运动。还参加过多项山地半马…  相似文献   

6.
11980年末,我出生了。比那个香港的泻停疯晚几个月,绚丽多彩的人生从此开始了。2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自己是那种早熟的男孩,否则,我不会在两岁的时候,恋上邻家的小姐姐。是她主动的,我相信自己的魅力。因为她总是把我抱在她的胸前,抱得紧紧的。3我断奶了,那时我4岁,妈妈说,要给弟  相似文献   

7.
<正>在世纪之交,我的机会终于来了,凤凰卫视邀请我去加盟,打造凤凰资讯台,实现24小时新闻台。当时,我在台湾,已经做了十年,去不去香港?对我来说,香港是完全陌生的一个城市。我结了婚,女儿刚刚一岁,父母都不赞同我离开台湾。但是,太太支持我,她说,只要我高兴,不后悔就好。其实,她也舍不得我,我刚离家的时候,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没有进凤凰卫视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感觉自己就要与几亿观众见面了。进去之后,前三个月,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整点播报。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报     
co co我最好的朋友,前几天,她回香港去了。临走时,她送给我两盆茉莉花,我把它当作纯洁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2007,(2)
忘不了那一天搬家的喜悦。阿美早早地赶在到医院上班前驱车冒雨来替我搬行李。初来乍到,我和她又不熟,心里十分不安。她只文静地微笑着说:"不用客气啦,都是中国人啦。"就这一句话,让我感动得差点落泪。我们公寓房里,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有:阿美,她是这里的老住户,从香港到此读完了大学,现正边攻读硕士边在一家医院做工;Cathy,刚在这里完成了学士学位的学习,现正在一家公司工作;Jane,大学一年级新生,刚从香港过来念书,是这里的小妹妹。忘不了每天早上7点刚过,我们这个大家庭就一片喧闹。姑娘们纷纷在寝室、厨房、化妆间之间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教师博览》2014,(2):29-30
<正>零点三十八分,我刚挂了电话,来电话的是我的好姐妹。她拨通电话就兴奋地问:"你猜我在哪里?"我迷迷糊糊地说:"香港!"她呵呵地笑,说:"No!我在美国!"我一下子呆住了,问:"国际长途?"她不满地说:"你在乎的总是钱!我说我在美国,在世界牛人汇聚的地方——华尔街!"她  相似文献   

11.
轮回     
<正>她来香港的时候,带了一只半人高的行李箱,装得满满的,重得我都抬不起来。里面除了一小包她的日常用品,其他的都是给我带的,我爱吃的东西。“带这些东西来干吗?”我看着那些豆腐干和小点心发愁,“香港什么东西没有?你这么大老远背过来累不累啊。”  相似文献   

12.
登山     
8月14日早晨,晴空万里,空气新鲜,天气炎热。我和表姐去香港柏架山登山。走了一段山路,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带来的水也快喝完了。表姐问我要不要去她工作的单位看一看,她的单位在北角,这里有通往北角的路,我知道去北角肯定要走很长的路,虽然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是我还是答应了。  相似文献   

13.
庞泽欣 《留学生》2014,(10):34-37
4月24日下午。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陈立恩在繁忙的公务后,在办公室接受了《留学生》的专访。当天她身着同色系的西装套裙,搭配花色丝巾,优雅端庄。 陈立恩总领事作为外交官来到广州工作一年了,不过她对广州的感情早已融入血液。她告诉《留学生》记者:“我喜欢广州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我的母亲是香港人,老家在广州,所以我对广州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她用英语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地,中间夹了一个用中文表达的词——老家,此时她的眼光透露着对寻根的执着。  相似文献   

14.
她衣着朴素,鬓发花白,年过半百,饱经风霜。她的亲属大都在条件较好的国外定居,唯独她情系中华,淡泊明志,把36个春秋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江西老区的教育事业。 她叫方惠美,多年在樟树市清江中学任教数学,现在樟树中学任副教务主任。 方惠美老师原籍广东开平县,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期间,她6岁时回到大陆念书。解放后的1954年,她奶奶取得公安部门批准,把她接到香港探亲,带她看花花世界,给她吃好的、穿好的,动员她留在香港。 “不!我要回去,我要回去。”已开始读高中、有自己独立主见的她,吵着对奶奶说。 “奶奶这么老了,你叔叔伯伯们也想你,过段时间,我就把你送到美国去读书。”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我开始给香港的一家媒体投稿,与一位文字编辑相熟了,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她还会寄一些贺卡来。但我与她的联系,都是通过信件的。有一次,我在信中询问她是否有电子信箱。过了几天,她就往我信中留给她的电子信箱中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其实我早就想告诉你我的电子信箱,但不知大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16.
亦安 《大学生》2014,(18):64-66
正本期关键词:求职故事这是一段一波三折的求职故事,大四毕业的求职路上,本文主人公经过了七个月的超曲折过程,最终获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采访陈洁瑜的当口,她刚刚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陈洁瑜欣喜地告诉记者,论文答辩拿到了优。"从小,我就是个不服输的女孩,但凡我认定的事情,我都会全力以赴,因此,结果总能如愿。"如她所言,大四毕业在求职路上,经过了七个月的超曲折过程,陈洁瑜最终获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将于9月正式入职香港铁路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7.
香港明天更美好●邱秀贤︵留学法国︶香港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对她的认识和了解却经过了由浅到深的好几个阶段。首先是小学中学时代对香港的一般认识或最初认识。那是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我在福建家乡读小学中学时,从中国历史课和地理课中我结识了香港。那...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为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女士出版了十本小说。并称它为“财经小说”系列。但她的小说,都以女性人物作主人公,描写她们在香港社会中的遭际命运。至于有关“财经”的香港商界的观实种种,其实是小说中所描写和反映的香港社会生活的一隅。所以,在我认为,说梁凤仪的作品是“财经小说”并不贴切,这些作品实际是当代香港社会的女性小说。因此,我想从梁女士的这些作品出发,对当今香港的女性小说作一点研究和探讨。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十本书中,我着重地读了《花帜》。 我初读《花帜》时,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感到陌生,我想,一个天生丽  相似文献   

19.
正闺蜜,26岁,香港读博。高中时相识,一年后我读文她读理。文理的成绩无法准确对比,但从班级排名来说,她是不如我的,虽然刻苦程度我远不如她。自此认为,我的智商比她高。高考她上了二本的院校,那四年回我短信通常在凌晨之后,那个点她刚刚上完自习。三年后考研,去了北京交大,好几次打电话都说学多了胃不  相似文献   

20.
40岁以前的我对自己的着装不太在意,总认为过于严整的着装会破坏自己平易近人的形象. 但在香港,我却领受了"着装不整"给自己带来的窘状. 电影明星陈冲,知道我在香港公出,打电话邀请我出席她胞哥在香港举办的画展,嘱咐我一定去"捧场",先谢在先,余言待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