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第四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执教《呼兰河传(节选)》,是对"自然而润泽"教学主张的一次践行,其创新思维具体表现为:彻底发掘文本语言的特质,让"读"与"写"无痕对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呼兰河传》被著名作家茅盾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科书都分别选编了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  相似文献   

5.
段莹 《小学语文》2011,(9):43-44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女作家萧红的两篇文章:《火烧云》《祖父的园子》,均节选自作家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虽只是其中一隅,却分别通过描绘故乡傍晚绮丽生动的火烧云,记述儿时在祖父小园中玩耍嬉戏的欢乐时光,以儿童的视角、清新的语言彰显了作家的写作才华。本文就试图从这两篇选文入手,分析《呼兰河传》的两点特色。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正确判断,切实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让语文走进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萧红诸多的创作中都表现了苦难的主题,既是她对生命存在的内在思索,也是心理体验的外在体现。文章通过萧红小说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苦难主题的探讨,分析其创作心理的变化,以此透视萧红生命观中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8.
2016年,教育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取代原来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并开始逐步投入使用.新教材无疑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标,同时也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对象.教育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的"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问题,亦成为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焦点之一.《火烧云》作为经典的小学语文课文同样存在大量的删改情况.对比小说《呼兰河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在其他大陆作家都投身于抗战写作的背景下,萧红却独树一帜。将创作的笔触伸展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作传,以自传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19世纪20年代黑龙江边陲小城呼兰河人们的生存状态,因而在《呼兰河传》出版后引来许多争议。本文试从体会到的叙述色彩为出发点。审视呼兰河人的生命。来理解《呼兰河传》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民族劣根性以及尚未被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从而理解在当时抗日大背景下作者另辟蹊径的原因以及她想通过《呼兰河传》想要激发出的民族热情和反抗外敌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聋孩子在入学初大多是零语言基础,在这种状态下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似乎不切实际。然而,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是比较好的方法,下面结合《两只鸟蛋》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低年级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1.
《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小说。该文拟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杂合概念并结合例子,考察葛浩文对《呼兰河传》中语言、文化、体裁风格三个方面的处理。研究发现,《呼兰河传》英译本呈现出杂合的现象,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异域风情,在某种意义上,葛浩文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实录(执教:闫学)一、课前导入,从《呼兰河传》中悟情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那就是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对于萧红,同学们应该不会感到陌生,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她的一篇文章——生:《火烧云》。师:是的,《火烧云》跟《祖父的园子》都节选自萧红的同一部长篇小说,你知道是什么吗?生:《呼兰河传》。师:对,就是《呼兰河传》。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读《呼兰河传》之前,我对萧红是不曾有印象的。直到读到"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才猛然觉得与她原来早已相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呼兰河传》被太多的人喜欢,拥有众多的读者。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内涵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合适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5.
陈琳 《小学语文》2013,(1):46-49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呼兰河传》构思并创作于1937年,1940年在香港完稿。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饱蘸着浓郁的情感笔墨,抒发了对故乡童年的悲欢记忆。这是呼兰河畔孤独的女儿,唱给故乡童年的生命咏叹调。全书七章,描写了呼兰河小城广大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以及病态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病态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就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又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集。从这部散文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心中的"恨"。萧红的一生,充满动荡、漂泊、孤独、悲伤和苦恨。这个苦命的女子在饱经现实的摧残中,无所依托,只能从童年的回忆中取暖,借以对现实的抗拒。《呼兰河传》表面读来平静如水,其实蕴含了作者极为深重的苦恨。这些苦恨正说明了萧红在现实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惆怅。萧红《呼兰河传》的恨虽无声,却悠久绵长,震耳发聩。  相似文献   

18.
生命,始终是萧红创伤的关注点之一,《呼兰河传》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是尤为复杂的,小说以现实生命的寂寞姜凉为基调,通过对不合理的现实生命状态的展示与批判,呼唤美好的生命形式,同时从现实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抗净意识,并交织以创伤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其诗意妙悟,具有现实的审美认识价值和历史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9.
【"悦"读书目】《呼兰河传》【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她留下了近70万字的创作。【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共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思索与理解,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