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福》悲剧内蕴的难以理解,跟缺少一定的理解“支架”有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承担此“支架”工作。乡土本色是《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差序格局是其悲剧的深层原因;礼治秩序是其悲剧的直接推手。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象解读《乡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英荣 《文教资料》2010,(3):136-137
本文作者在解读《乡土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解释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象.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当今农村社会的乡土性、差序格局和礼治的特点并没有根本改变,这对研讨和了解农村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讲述了乡土社会这一问题.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是差序格局下的熟人社会,是礼治秩序下的无讼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送法下乡等法治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在带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必须构建以国家法治秩序为主导并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中国乡村存在着"礼俗社会"、"面对面的文盲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和"无为政治"这些传统特点,但是这些传统特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带来的新的表现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差的问题,农村科学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到"差序格局"中执法犯法的问题,再到农村行政、司法制度问题等,这些都是从传统乡村中国社会的特点中繁衍出来的。要解决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就需要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可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从血缘到地缘,是亲密的乡土社会向契约的商业社会的变迁;“名实的分离”,是乡土社会的教化权力向现代社会的时势权力的变迁;从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的自然经济向现代社会的计划经济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有"无讼"的观念,"无讼"由孔子提出,由历代儒者阐释发明.其体现在社会秩序的实际运作中,已经成为"合境"安定的重要标识,并转化为宗族治理的重要理念.乡土社会的"无讼"特征在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的论述中尤为明显,在他的笔下,乡土社会的"无讼"实践有两大特征:那就是熟人社会下的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者的核心是...  相似文献   

8.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学术职业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因传统治学思想的余绪,单位体制下的学术流动机制缺乏以及以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结构关系的影响,现代中国学术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术职业准入没有严格的筛选制度,职业发展中面临着偏低的薪酬,学术自主与诸威权之间的矛盾,以及晋升中的学缘关系的近亲繁殖,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政治关系的交换干预,学术共同体没有完善的学术退出机制等,从而使中国学术职业难以形成良善的学术秩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建构一个涵有良好学术秩序的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构念,对中国社会有着强有力的解释.然而目前差序格局理论至少存有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和探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建构出差序格局的一个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微观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观层次的“社会圈子”,以及宏观层次的乡土社会、江湖、庙堂或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递升,不仅实现了从关系到结构层次的跃迁,也铸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和“国”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框架较清晰地涵盖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丰富差序格局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礼治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通过道德和刑罚的手段,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而达到国家统一、安定的一种国家制度。礼治的手段是道德和刑罚,原则是中庸之道,目的是要实现政治上的安定、统一和秩序,从而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秩序井然的政治统治局面。礼治不仅对传统社会的法制有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法制仍有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教授曾在他的名著《乡土中国》里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文根据费孝通教授笔下的礼治秩序展开论述,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礼"和"礼治"的由来及其本质,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寨老"制度为例,分析了现实社会中礼治秩序的特征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寨老制度作为苗族地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民间自治组织,曾经在维护当地社会秩序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苗族社会内部秩序迅速变化的今天,寨老制度的作用渐渐弱化。近些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寨老制度继续发挥作用,与村委会共同治理村寨,为推动苗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用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社会学概念,“人民”则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从“差序格局”的视角来看,可以认为“人民”是一个揭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差序格局”性质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