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磊 《文教资料》2008,(18):124-125
找回教学的快乐,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学习,是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以人引文、以读悟文、以画明文、以写思文四个方面,介绍了教学<指南录后序>的构思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中课改不断推进,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自治区开始使用新编高中语文课本。下面发表的都是有关新教材的研究文章,以后我们还将陆续刊出,欢迎老师们投稿。  相似文献   

3.
宋恭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委任做右丞相兼枢密使这样的军政大员,统率各路兵马。当时,元军已迫近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的城门,应战、守城、迁都均来不及安排了。朝中大小官吏聚集在左丞相的官邸,不知道怎样打定主意。这时正当双方使者的车马来往频繁,元军方面要我派政治大员会见.大家认为我去是能够解除国难的。国事已到这种地步,我不能爱护自身了,并料想元军方面尚能用语言去感动说服他  相似文献   

4.
《指南录后续》苏教版,粤教版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相似文献   

5.
说明据《宋史》记载,德佑二年(公元1278年)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出使元营。时元军已进抵临安城北三十里之皋亭山。文天祥被驱北行,至瓜洲,于二月的最后一天的夜晚自元军中逃出。瓜洲在扬州以南四十里江滨,与京口隔江相望。  相似文献   

6.
<正>《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在痛定思痛之后为自己在逃亡过程中所写的诗集作的序言,文章情感真挚,报国心切,其中的悲苦更是令后世千万志士仁人扼腕唏嘘。一、国事难为1.朝臣的无能与无耻当北人大军压境之时,南宋朝廷居然是战、守、迁  相似文献   

7.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这是一篇很好的序跋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文中以简洁健劲之笔叙其事,说明了他的诗集《指南录》从写作到编纂之由来;快笔淋漓抒其愤,表达了他“壮心欲填海,苦胆为优天”的爱国之忱。读懂这篇文章,便能深刻理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文字並不难。只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大致形势,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写作背景和作者宋代自汴京(今开封)失陷,高宗南渡以后,国势日益衰弱,外患日益严重:首先是女真族的威胁,接着是蒙古族的南侵。到了南宋后期,统治集团忍辱苟安,更使南宋小朝廷面临灭亡的危险。文天祥以一个赣州知州,激于爱国热忱,首先起兵勤王。他拿出全部家财供给军费,在短时期内就聚集了一万人。可是南宋君臣不思抗敌,多方探索谈和门路。公元一二七五年(宋恭帝赵显德祐元年)十一月,元兵分三路进攻,丞相伯颜率中军约期会师临安(今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天祥的卒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以下简称“课本”注作一二八三年,中南五省共同使用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则作一二八二年,十三院校中文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其他一些资料也都说是一二八二年。查“宋史”卷四百十八文天祥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被杀害,又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即一二八二年。则今年恰好是文天祥就义七百周年,课本作一二八三不知有何依据。 [抗辞] 有的选注本把“抗辞”解释为“坚强不屈地陈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编注的“古代散文选”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宋文选”均主此说)我觉得没有把“抗”解释清楚,据“说文解字”和“辞海”“抗”,扦也,即卫御。因此我以为解作“辩驳”较为贴切。 [不在使者之目] “课本”仅注释了“目”。于在春本译作“却不当作一员使节”,“教参”译为“但不把我放在使者的行列”,按照这种译法,似乎文天祥因为元人没有把他当成使者而感到羞辱,希望能充当一名使者,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相悖。贾余庆等到元大都去“祈  相似文献   

10.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10,(10):91-92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指南录后序>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之一,选入了苏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①.苏教版选入时,忠实于原文,保留了以往教材经常删去的一段.其中"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一句的标点笔者以为有误,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②、<宋代文学作品选>③、<历代名篇选读>④、<宋文选>⑤、<历代文选·宋辽金文>⑥、<中国古代名篇鉴赏辞典>(宋金元卷)⑦、<唐宋散文导读>⑧、<唐宋散文精选>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金元卷)⑩等名家编著或高校教材,标点均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笔者以为这样标点更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编选了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的《后序》,文章选得好,删节的也好。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层次、结构和语言也都保持了原文的特色而不露斧削痕迹。怎样认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是本文教学的第一个难点。文天祥生活的时代,极端腐朽的南宋小朝廷已经把国家推到了灭亡的绝境。早在1260年,就是文天祥出使前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定都  相似文献   

13.
导读重点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质朴、爽快、真切、多变的语言特色。导读程序一、预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一消灭文句障碍,通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简单讲述文天祥的曲折经历,回答诸如什么是“后序”、为什  相似文献   

14.
《〈指南录〉后序》注释商榷湖北十堰市令坚《〈指南录〉后序》一文在“不幸吕师益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句下注解:“[吕师盂]南宋叛将吕文焕之侄,任兵部侍郎,暗通元军。[贾余庆]南宋的右丞相,充任祈请使至元军。他和昌师益...  相似文献   

15.
〔关于题目〕《指南录·扬子江》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首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关于文天祥的身世〕《陵县志·人物志》:文天祥,庐陵淳化乡富田人。《宋史·文天祥传》:体貌丰伟,美如白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宋史·文天祥传》:未几,宋降,(陈)宜中(张)世杰皆去,乃除天祥枢密史,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北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宋史·文天祥传》:天祥在燕凡三年,  相似文献   

16.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他自编的诗集《指南录》所写的一篇序言。这篇序言记叙了他奉命出使元营后逃脱南归历经艰险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和忠贞不屈、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指南录后序》全文共有七段:前三段自叙出  相似文献   

17.
徐晓岚 《文教资料》2011,(36):250-253
每每读及《指南录后序》,心中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总以为文天祥是南宋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知可以不死而选择死的英雄.而这篇文章在慷慨激昂的同时似乎又欲说还休。也许“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那么作者为何欲说还休,沉郁的背后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指南录后序》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编者在注解中指出“有删节”。将选文与原文对照,编者删去了原文倒数的第二段: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无之灵,宗庙之福,脩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  相似文献   

19.
《指南录后序》(以下简称《指》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老篇目,苏教版语文教材亦选录此文,编入第三册“烈士的抉择’,一节中。选文将原人教版删除的一节补录,呈现给学生的是完整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