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教师阻力"问题,是农村文化场域中的特殊群体性现象。"教师阻力"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体身份认同、专业素质和文化惯性等"消极"意象三个方面。城乡二元分割分治、教育发展的"城市中心"主义以及教师个体的身份焦虑等是造成"教师阻力"的三大主因。坚持"整体性"的视角,落实教育均衡战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公共性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农村教师教育体系等是破解"教师阻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营造教师团队精神的"三个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团队精神是个体与群体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的融合,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互动互补的"共振效应".教师个体劳动质量高,群体又能拧成一股绳,教育质量就高,就能创制教师个体亮丽的"人生名片".故团队精神之于教师,犹如大川之于高山,不可或缺.而要营造教师良好的团队精神必须把握好"三个着力点".之一:"重质量、出精品、树形象"  相似文献   

3.
教师文化资本是"教育场"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具体形象性、无形吸引力、个体差异性、自我发展性、课程载体性;教师文化资本的构成表征为三个层面:教师师表文化资本、教师师魂文化资本、教师师道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类学的“成长”隐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人类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人类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人类学的个体成长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教育人类学的"震撼"隐喻,喻指个体成长中的震撼经历。对教师而言,"境遇性"就是重要的震撼经历。教育人类学的"沉醉"隐喻,指的是人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对教师而言,"沉醉"意味着教师的非理性投入精神。教育人类学的"民族"隐喻,指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深受文化的影响。为此,要突出教师发展的"文化性"。教育人类学"自由"隐喻认为个体发展是自主的。因此,它突出教师发展的内在超越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目标是为属于某种文化的人进行该文化的传承和更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为教育参与者提供方向指导。教师个体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期待,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本文把理解课程的着眼点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呈现教师个体如何实现从"再生"到"创生"的课程设计实施的转变,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生活世界中,教师文化是教师参与教育生活的样式。教师个体文化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生活风格和独特“面孔”,教师群体文化是教师个体间在共存、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文化样态。教师发展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它是在教师的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间的互依互动关系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构建教师群体内部的合作文化,倡导实现教师的合作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合作的本质意义是不仅在于"利他",而且还在于"利己";教师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将个体的智慧转化成可供团体共享的资源,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效应。教师合作行为的实现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教师个体的品质保障。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教师自我认知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建构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人文共生教育理念重视文化的传承和生成,重视教育者的教书育人和开拓创新,重视文化与人的和谐共存与发展。教师在拓展自我认知视域和持续"文化化"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塑造成完整的文化体,从而实现个体与文化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忽视对于成为"劳动者"的文化认同的培养。而无论是以职业性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还是以个体更高文化价值观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其核心目的都在于"育人"。换言之,培养"劳动者"也是个体成人的现实劳动教育实践,成为劳动者也即个体成人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从个体成人的意义上来分析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成人是人不断超越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存在的历程,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不仅包括以劳动文化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指引,也包括以劳动教育指向个体文化性的存在。同时,以个体文化性成人为旨归的劳动教育,需要走向教化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上要树立个体"作为劳动者"的文化价值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提升个体的文化—精神境界为鹄;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展开途径中要汲取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教育课程的精神关注:文化·伦理·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知识与能力,而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为确保教师质量的改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新的转向。普通教育类课程应该发生"文化"转向,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类课程应转向"伦理"关注,以帮助教师成为具有人文伦理品性的教育者,学科专业类课程应关注"智慧"品性,以促进教师成为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合作文化并不排斥个体文化,而是要更好地保持彼此间的张力 当前在教师合作实践中,"合作文化"被热捧,并被不适当地夸大,这种热捧与夸大直接导致了对"个人主义"的讨伐,使教师在合作过程中一直对教师个体文化存在着比较深的误解和偏见,认为教师个体文化就是"自私自利的文化","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也是不适应教师合作发展需要的落后的、需要摈弃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校本化特色教师的实施与策略研究",探讨的是学校文化环境支撑下的特色教师培养路径和策略. 此研究立足校本研究,发现和培养教师的教学优势,促使教师个体形成教学特色,培养一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高,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外部问责与教师责任间的中介,文化问责是学校日常运作中自然发展而成的概念,它近距离地形塑着教师的责任。基于文化问责之构成对上海市某初中的实证研究表明,学校作为教师实践展开的场域,其中培植的责任概念引领着教师个体从"责任规避"到自觉承担"拓展的责任",同时也从群体层面上促成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建立正式的校本问责制,在利益相关者间合理分配责任,培植教师个体的道德责任感,是文化问责情境中促进教师责任承担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受到教师和学生各自个体文化的影响。教师的文化归属和教师的文化经验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所用的语言、学生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学生个体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三方面因素。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个体文化是为了在充分认识教师和学生个体文化对师生关系的作用力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圆融"背景下幼儿发展适宜性教育:指相融交汇精神背景下,为了满足幼儿年龄发展适宜性、个体发展适宜性、文化适宜性,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研究、教师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今天,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亟须加强教育。笔者认为,影响师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文化、学校文化以及个体接受的教育等。师德提升不是仅靠教育能够实现的,而应从整个社会、教育、教师和学生发展需要层面进行综合考虑。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理念上进行改变,由传统的"开展师德教育"转向"关注师德成长",即"让师德成长成为自觉"。  相似文献   

17.
教师人力资源是大学组织的核心资源,对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推动大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的共享性、大学的学科化和教师个体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人力资源的可增值性。学术制度、大学文化和教师个体发展等因素影响和决定着大学学术生产的效能。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才能充分发展大学的学术生产力,较好地实现教师人力资源的增值。  相似文献   

18.
教师节日的设立体现着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尊重与拥戴。教师节日文化既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又具有个体教育功能,它是教师行业与教师个体成长的共同摇篮。教师节日文化建设是强化其教师教育功能的策略,它的四个关键环节是:节日日期的选定、节日主题的引领、节俗的建立和文化意蕴的充实。  相似文献   

19.
民族教师教育经历了关注教师数量到质量的不同阶段,当下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多重教育诉求。"素质重构""、身份危机"、"文化冲击"是其遭遇的主要发展困境。为了改善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应加强对其专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关注其"源头""、需求"及"文化",通过建立教师共同体为教师提供身份归属感。同时教师也要激发内在自觉意识,树立辩证合理的文化态度与承担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实然层面,在实习教师教育实习这个特定的群体与实践情境中,对实习教师个体理论的变化情况开展研究,从中把握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体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实习进程中,实习取向、自我认识、学校场景、指导教师、实习同伴、学生等因素对实习教师的个体理论变化产生影响。实习教师面对实践问题时,在对上述因素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因,进而选择"消极接受"、"积极认同"、"暂时退却"、"技术的回归"、"积极探索"、"策略性抗拒"等应对策略寻求问题解决,出现不同的个体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从中产生不同的个体理论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