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克纳的《熊》是美国文学界公认的一部佳作,评论家丹尼尔·霍夫曼认为《熊》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地位可以和《比利·巴德》在梅尔维尔作品中的地位以及《老人与海》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媲美[1]。当我们重新  相似文献   

2.
小说《熊》选自福克纳晚期代表作《去吧,摩西》,讲述了少年艾萨克·麦卡斯林参加当地狩猎队,追捕一只名叫"老班"的大熊的故事。本文将《熊》视作艾萨克的成长小说,着重分析其主体构建过程中彻底的"祛中心化"意识。且基于这一意识探讨其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异的异质性,及无法与"自然中心主义"形成统一的裂痕。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在其经典作品《八月之光》中,以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探寻历程作为主线,探讨了在浓烈的种族主义与狂热的加尔文主义交织的美国南方社会中,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主人公乔的生存悖论。作者故意塑造一个身份模糊的乔,通过对他一生悲剧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在美国南方这样有着清晰种族界限的社会中,乔注定无法摆脱生存的悖论,也无法逃离命运的悲剧,从而塑造了一个当代的俄狄浦斯王。通过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文学处理,福克纳将他那嘲讽的手指向整个罪恶的种族制度,也对现代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有着前瞻性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潘凌  吴群 《文教资料》2007,(11):61-62
本文从小说《蝴蝶梦》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的角度,探讨了无名女主人公的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这本名著中除文学价值外的心理探索价值,给女主人公曲折而艰辛的身份探寻之路,提出了一个明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5.
菲利浦·罗思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犹太作家.在其早期小说中流露出对犹太身份看似背叛和回避的困惑,通过对<再见,哥伦布>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主人公尼尔·克勒门面对美国文化冲击和同化时的困惑和对自己身份的探寻,而这种困惑和探寻过程也是罗思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之路.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将《熊》作为一个现代实验室,使殖民地思想中的"另外化"与欧洲现代时间与历史时间相关联,将历史的记忆糅合浣熊皮英雄、基督教和杰斐逊民主的神话,试图构建一个与基督教"伊甸园"相似的理想乐园,以救赎人类自纪元时代继承并延续至美国奴隶制度的"原罪"。  相似文献   

7.
“约克纳帕塔法县”是孕育滋生福克纳伟大史诗的土壤,是他“深遽地探究人类的心灵、探究人类的崇高与自我献身的力量、权欲、贪婪、精神的贫困、偏狭的心胸、滑稽的固执、苦恼、恐惧以及堕落的种种过失”①的天地,也是他对人格美咏唱和呼唤的舞台。 福克纳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人类心灵公正的分析者,一位以辉煌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伟大作家”②。既和老巴尔扎克一样,当好了自己时代历史的书记,忠实地记录了美国密西西比州,亦是整个西方现代人不可回避的人间悲剧,更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手法,毫不留情地解剖着种种被扭曲的人性。他始终关注着人的命运,关注并思考着人类忍受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的希望所在。他坚信“人是不朽的”,“因为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③”,他认为“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这些东西。他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誊、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④。为此,他一生都在艰辛的劳动,“这劳动并非为了荣誊,更非为了金钱,而是想从人类精神原料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种东西”⑤。  相似文献   

8.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熊》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艾萨克自十岁起每年在密西西比的大森林狩猎大熊“老班”的故事,揭示其在与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的精神成长。根据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特征和叙事要素,从生态伦理视角着重分析小说的成长叙事,通过艾萨克神往自然—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成长过程,阐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是小说传统形式的继承者与革新家。就中短篇小说结构艺术这一点,他匠心独运地从线索、时空、思维逻辑(意识)的切入角度,创造出本文所称的“福克纳式小说结构”。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继承并发展了欧文的自然参照论,库柏的自然界限论和梭罗的自然存在论。通过中篇小说《熊》中对自然和林中狩猎生活的描写,作者表现了自然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内战前南方社会的眷恋,对森林的退缩和森林居民的消逝而感到难过,以及他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难以割舍的自然情结;同时,从小说的主人公艾萨克的行为和决定中,福克纳似乎发现了人类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正确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1.
《纽约三部曲》是奥斯特对后现代人的身份展开的一次探寻之旅。通过戏仿传统侦探小说,奥斯特揭示了小说人物身份的迷失:他们的身份或是存在于一种虚无缥缈的自我想象,或是被延推到一堆达不到终极的文字,或是迷失于寻求他者的认同中,从而反映出后现代语境中人的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的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不仅蕴含成长主题,充满怀旧色彩,更具有对黑人生存策略的思考。但不同于前期作品中黑人的竭力抗争,《掠夺者》中的黑人耐德通过高超的变形能力,较为平和地建构出自身的生存空间。这种平和的生存策略主要体现在耐德发挥人物性格、社会因素、种族关系三方面的双重性,在特定的南方传统和社会背景之下根据形势塑造相应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3.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2007,(14):134-136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熊>是福克纳小说<去吧,摩西>里七篇作品里最长的一篇.它讲述了少年艾萨克·麦卡斯林在开化的文明世界与尚未受破坏的混沌世界的边境上通过打猎学会生活、懂得人世的成长经历.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这一文本,以期展现福克纳注目于文化与自然关系的广阔视野,尊重并善待自然的独到的人文关怀,以及期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崇高理想.这些都将<熊>的主题上升到对人类原有的价值观的一种超越,同时也给当代人如何解决环境危机,重塑人文精神以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身份》这部小说避开了他惯常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述了一则日常生活中的情爱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香黛儿的身份焦虑以及在焦虑中的挣扎,是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让-马克的"爱"中得以拯救。本文主要透过身份焦虑来探索身份的特征,以及解除焦虑的方式。每一个人背后的焦虑、恐惧、烦躁均是出于一个原因:缺爱。唯有出于真理的爱可以给人长久的满足与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动画大片 这是一个发生在远古时代的印第安人的神话故事主人公肯耐之兄被熊所杀,他立志为兄杀熊.终于有一天他杀慧袅。这时,他却变成一又大熊白下异分开始另一种生活。戈解吸之光的旅途卜言耐遇到了小熊寇不得不以熊沐,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肯耐与寇达之间产生了一种超越亲兄弟的感情……《熊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作为钟情于"寻根"题材的流散作家,黄哲伦在美国戏剧界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他那独特的戏剧手法的运用。本文针对其早期成名作《新移民》中"平等对话"的创作策略,阐释作者如何借用中国戏剧艺术符号,运用借位与隐喻、含混与杂糅的表现手法,做到人物、主题、情节以及场景在外百老汇舞台上的完美结合,使《新移民》在焕发艺术光彩的同时,成功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视野,实现了华裔由"我是谁"到"我会成为谁"的身份寻求。  相似文献   

18.
韩风 《华章》2010,(16)
威康·福克纳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小说<喧嚣与骚动>中刻画了黑人与白人的地位、关系、政治及生活矛盾 .等敏感问题,描绘出美国南方人的形象.主人公凯蒂的命运,展示出福克纳笔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美国南方旧传统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9.
《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呈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里现代畸零人病态扭曲的心灵和现代家庭逐渐消亡的亲情。小说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批评家们亦从多个方面对文本进行阐释。然而,作为一位实验主义先驱,福克纳在该小说中彰显和延伸荒诞感的艺术手法却鲜少有人关注。该文旨在从小说语言和写作手法所传递的荒诞感出发,深入分析其荒诞艺术及效果,意图为荒诞文学及福克纳作品研究提供新的理解思路。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生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美国南方家庭.这一事实也许是他日后成为现代美国文坛最伟大作家的重要原因;他于此成长井度过短暂大学生涯的拉斐特县奥克斯福德镇.日后则成为他小说中假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他对南方历史的深入了解.他与南方这片土地血与肉的关系.使他对这个具有特殊历史的特殊地区.虽恨犹爱.有意无意地成了其代言人.在其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Yoknapatawpha Sagas)中.他描绘了美国南方二百年的历史变迁、人物盛衰,主要角色常常在不同的小说或故事中交替出现,而每一篇小说或故事又独立成章.成为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的一部分.以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夕阳》(1931年)就是其中的一篇.故事由白人康普生家的小主人,24岁的昆丁作为叙事人.用回忆的手法记叙了15年前发生在一名黑人女奴身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