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张艺谋通过对悲剧环境的刻画:无处不在的红灯笼,史前时间和孤独的陈府,悲剧场景的轮回,符号化的男权,从而描绘了颂莲所生活的悲剧的外部客观环境,用环境烘托出颂莲命运的悲剧性。此外,导演还赋予了颂莲悲剧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双重身份,成功塑造了颂莲这一悲剧典型。  相似文献   

2.
钱全 《学语文》2021,(2):83-84,96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在战争创伤阴影下生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施害者或是受害者,亦或二者兼有者,都无法逃离那段记忆带来的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他们在战争中失去自我,在战后迷失自我,试图找回自我。究其原因,除了战争本身带来的伤痛之外,还有一个更宏观、更本质的原因,即日本文化中特殊的“耻感文化”对于日本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远威 《考试周刊》2010,(24):37-3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茜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长期以来,众多学者认为她扮演着施害者的角色.是邪恶和腐败的化身,代表着腐朽堕落的美国梦的本质。但是如果从小说写作的消费社会大背景,以及黛茜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遭遇等方面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黛茜并不是施害者,相反.她是消费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4.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作为纳粹集中营女看守,在众多被迫害的犹太人面前,她是一名施害者。同时,作为一个文盲,她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为战争的参与者、纳粹罪恶行径的执行者,她也是纳粹德国下的受害者。此外,为了维护作为一个文盲的尊严,汉娜采取了一些偏激的行动,自己最终成为了这些偏激行动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作为纳粹集中营女看守,在众多被迫害的犹太人面前,她是一名施害者。同时,作为一个文盲,她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为战争的参与者、纳粹罪恶行径的执行者,她也是纳粹德国下的受害者。此外,为了维护作为一个文盲的尊严,汉娜采取了一些偏激的行动,自己最终成为了这些偏激行动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闯入者》是王小帅"三线建设"题材电影的第三部,通过这几部影片的积累,三线建设的历史可能进入更多观众视野。片名"闯入者"可作多种解读,涵括影片的大部分情节与主题。老邓于40年后回贵州工厂探访老赵家意图求得当年"受害者"的谅解,同时解决现实问题。该片在写实的主导风格中添加了超现实的处理手法,强化了戏剧性,是现实主义文艺片的最新收获。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女性被强大的男权控制着,她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人生悲剧。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是封建宗法制下的受害者典型。然而,在她拥有了男权社会中的权利后,则由一个宗法制下的受害者变成一位共谋者与施害者。于是,《金锁记》中又演绎出一段又一段其他女性的悲剧,这一出又一出令人触目心惊的女性悲剧,在它的背后有着共同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冷先生突显出浓郁的悲剧特征。冷先生性格外冷内热,笃信礼教又内心矛盾。文化心理学视域下冷先生形象的形成源于关学的深层影响、《吕氏乡约》与宗法制度的束缚、清代重礼教的社会环境。冷先生的形象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为施害者与受害者的扭结、文化与历史的投射、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堪称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  相似文献   

9.
成旭梅 《师道》2013,(1):55-57
看完电影《我11》,还是不免从被王小帅定位为文艺片的这部作品里读出了王氏的黑色峻刻。与王小波相比,声色光影中的王小帅其实更冷更酷。  相似文献   

10.
获得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闯入者》,是王小帅导演的又一部力作。影片延用了王小帅电影一贯的悬疑模式,围绕以老邓为核心的老中青三代人,从他们当下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一桩悬疑"谋杀"案,使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浮出水面,牵引出电影中罪与罚的主题。犯罪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群体对于犯罪的集体无意识和忏悔无门的苦痛。  相似文献   

11.
电影《土生子》(2019)改编自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1940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作为该书的第三度银幕改编,影片对原著的人物形象与叙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地重构。影片彻底改造了别格原本恶劣的人物形象,以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美国左翼社会要求的"理智的受害者"的个性特征;并通过改变叙事视角与叙事框架从结构层面为主人公别格的犯罪事实进行辩解及掩饰。隐含在这一系列变更背后的是该影片乃至整个美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理念的唯命是从,以及在处理作为反英雄形象的黑人角色时的畏首畏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鲁迅每部作品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显著的个性特征。通过被塑造得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作家透视灵魂的深刻,也看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悲凉。作为鲁迅小说集的代表,《呐喊》和《彷徨》更加集中地展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国民的认知与思考。挖掘文本,会发现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以《呐喊》和《彷徨》为例,详细地分析鲁迅作品中“施暴者” “ 受害者”“旁观者”“ 失败者”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陈琼英 《福建教育》2020,(34):10-11
<正>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这部剧里每一个角色都隐藏着复杂的人性:他们曾经是受害者(如朱朝阳和他的妈妈、张东升、普普),他们渴望做拯救者,但最终他们却成为可悲可怕可恨的施害者。在追剧的过程中,我总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深入,无数次掀起内心的隐痛、阵痛和剧痛,因为在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发生前,受害者情绪的压抑、眼神的流露、内心的渴望已经有了充分的表达,遗憾的是没有人看见。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亲历者、见证者与书写者,在其客观冷静的笔触下,纳粹惨无人道的奴役、屠戮与集中营"囚犯"的境况与创伤得到一一呈现,纳粹施害者的身份在根本恶与平庸之恶之间呈现出多维面向,莱维在多部小说中深入探究与批判了纳粹施害者暴力行径背后德意志帝国极权主义之恶与人性本恶。作为知识分子与人文者,莱维在仇恨、理智与反思中对施害者实现了宽恕的难能之能。  相似文献   

15.
王小帅电影《青红》揭示了父女两代人从青涩走向红熟所付出的青春代价。影片中,王小帅将社会个体的青春成长历程上升为整个民族的公共成长历程,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巨大的叙事张力与丰富的象征涵义。  相似文献   

16.
同类电影推荐:中国内地:《80后》《青春期》中国香港:《B420》《早熟》中国台湾:《盛夏光年》《翻滚吧!阿信》中国的青春电影有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贾樟柯、路学长、娄烨等电影中的青春,都带有导演童年的经历——强烈的"伤痕文学"式反思;而港台地区导演侯孝贤、朱延平、杨德昌,以及钮承泽、林育贤、彭浩翔、黄真真等,则更多把视角放在了青春期成长的心路历程。演员夏雨的成长跟着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被推向舞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毛主席的雕像"、"欢迎柬埔寨元首"、"冒充朝鲜大使"等呈现着那个符号化的时代,夏雨饰演的马小军是那个时代压抑的个体,他像阿Q在丢弃象征知  相似文献   

17.
伤害事件发生后,可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伤害事件本身,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思考受害者的内心反映及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并对这些应对方式进行相应的伦理审视,探讨可能产生的后伤害情况,进一步追问一个人受到伤害是否是其对施害者进行楣复的合理理由。  相似文献   

18.
遮蔽与反抗     
王小帅的电影《青红》是第一部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电影,影片突出对三线职工及其后代命运的关注,但也在一定程度构成了对当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9.
人物是故事的生命力,虽说这两年中国电影票房飞速增长,但让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人物不多。刚刚上映的电影《老炮儿》以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成熟的银幕人物形象获得票房口碑双赢,尤其影片中冯小刚对"六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为本片锦上添花。电影主要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笺形象塑造、人物情境塑造、人物动作塑造四方面深度刻画了艺术人物,创造了"六爷"这一形象塑造中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20.
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将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上映并使之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为其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时代主题思想转换、人物形象塑造、细节呈现几方面分析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后的差异化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