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熟语承载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熟语的翻译历来被看成是翻译的一大难事。在翻译过程中,异化或归化熟语中的文化信息都可能引起争议。通过对《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以平等对话的态度,对熟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描写,并辅以语境的帮助,开展文化间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文化的传播,达成异质文化的共生和交融。  相似文献   

2.
汉语国际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和近现代时期,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为欧洲和美国的汉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传播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并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队伍。与西方汉学研究不同的是,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对于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重重困境。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意识,明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与责任;要全面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将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纳入到转型期彝族诗歌、后现代文化、中国新诗传统等多重语境中加以分析,既揭示了诗人本身独特的诗歌意义和文化意义,也探寻了少数族裔汉语写作之于中国的“历史—当下”的文化诗学意义。从而提醒汉族主流文化,自觉地去倾听异质边缘的声音,从而促进富于真正生命力的异质同构的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汉语诗词英译的最大障碍是文化语境,而文化语境正是汉语诗词诗味之所在。因此,如何处理好汉语诗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使译诗尽量达意、传神,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译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译者奋斗不息的目标。辜正坤《英汉对照韵译毛泽东诗词》在处理文化语境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方法,使译诗取得较好的整体艺术效果,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习得也是文化汲取的过程.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而言,汉语是一种异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能引导留学生认识文化的区别,对文化的不同抱着宽容接受的态度,同时也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从而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模因作为文化复制因子,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汉语古诗中的文化模因在英译时,也是通过不断复制和变异,在译语文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语古诗英译中意象模因、文化模因、修辞模因、韵式模因和句法模因变异的方式,以及影响模因变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盛赞为振兴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开始。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似像非像、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语境中的变异表现,探讨花木兰形象变异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知洪 《英语教师》2022,(10):170-172
分析余珉汉译《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引言”里的译例,触发关于文学翻译的一些思考: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究竟该重视什么?什么样的汉译文才有生命力?如何实现汉译文有效传播?就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译文接受及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作探讨,主张文学翻译中充分发挥译者积极主动意识,顺应汉语文化语境,从而推动英语文学作品在当代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传播,以期能裨益翻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认知。  相似文献   

10.
异质空间与乌托邦——一种都市文化批评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福柯阐述了异质空间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他的论述同列斐伏尔的理论共同开启了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空间转向”,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社会理论家在不断寻找能够适应(后)现代语境中空间问题的新方法模式及框架;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乌托邦作为空间模式及思想方法的自身嬗变。这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异质空间、乌托邦与都市文化批评之间的机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外传播途径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而要从根本上抵制全球化浪潮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冲击,应在全球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建构国家形象,树立起具有本土化特色和持久吸引力的国家形象。报刊阅读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成为包括外国学生在内的各类社会人士学习现实汉语和流行汉语的最佳资源;成为学习者获取中文信息、熟悉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引导着学习者在更大范围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最真实的中国社会。因此,报刊阅读课以它承载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成为促进中国国际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导致变异现象发生的文化过滤是异质文学之间接受与交流过程中的普遍规律。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政治诉求倾向始终凌驾于学术探究层面,主宰着文化过滤的产生。检视近现代中国莎士比亚接受史,对于探求在全球化这一新的社会语境下,如何扬长避短,以更成熟的心态去接受外来文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何承载自身文化的语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 ,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 ,而语境作为一种独立自足的结构 ,具有最基本的阐释功能。“汉语语境与西方美学”讲述的是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 ,即汉语语境如何“转述”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在汉语语境中的“遭遇”,以及两种独立的语境相遇时所形成的阐释学意义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艺术是文化的核心,前者是文化的载体与容器,后者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传统艺术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了解语言和艺术的特征将有助于对文化整体的解读和认识。结合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的文化的高低语境之理论及其对高低语境文化特征的界定,阐释汉语造字构词的理据性和汉语语法的意合特征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性和写意性特征,从而说明中国文化在高低语境的连续轴上是处在相对高的一端。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文化根据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的分类,属于不同的语境。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而美国属于低语境国家。语境的不同,直接导致两种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沟通、文化导向、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电视剧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态,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的综合展现,其的内容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直接地反映本国文化,还原分属语境下的社会原貌。美国作为电视剧的输出大国,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向全世界输出着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不同语境的中国受到人们的追捧。对比国产电视剧产量大、精品少的发展现状,这种现象的确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来分析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医务电视剧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与学习,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留学生汉语教学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就是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存在语境。如何有效运用语境,是决定留学生汉语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本文以留学生沉浸式教学研究为背景,探讨了文化语境的作用,意在为留学生汉语教学与学习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具有留学经历的中国现代作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通过各具特色的作品书写着自己的身份焦虑,而作为其中一员的老舍,在遭遇异质文化和文化身份的困境时,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对霸权文化的抵抗书写和面临文化选择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然而,在一些美国人的眼中,现代中国依旧是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代名词。文章通过对美国人对于中国印象的认识,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视野,探析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如何避免落入极端的"他者"陷阱,如何在融合西方文化的同时使西方正确认识中国,获取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典籍成为中国向世界传播其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解决中国典籍英译中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该文以再语境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部分典籍为研究对象,用再语境化应用中涉及的改适转换方法来指导典籍英译,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华文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文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文学文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美华文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文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文学史,美华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递以及美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