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相结合,揭露了白人霸权文化和传统父权文化对第三世界女性的歧视与约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更能凸显女主人公黄玉雪在主体身份被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中重构自我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相结合,揭露了白人霸权文化和传统父权文化对第三世界女性的歧视与约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更能凸显女主人公黄玉雪在主体身份被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中重构自我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作家黄玉雪被誉为“华裔文学之母”。本文借助阿特金森、莫顿与苏所提出的少数族裔认同发展模型,探讨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家庭教育、中文学校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等对其身份建构的影响及主人公在此模型的不同阶段如何不断调适身份。  相似文献   

4.
解读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可见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和艺术及积极认同主流文化的方式已主动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黄玉雪的文化认同方式对后殖民时代华裔的书写策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章燕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20-21,63
本文从文化相对主义及东方主义等角度对黄玉雪塑造的"模范少数民族"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指出其不能真实代表美国华裔,甚至歪曲了华裔的形象,是西方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对东方实行文化霸权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唐·德里罗的《人体艺术家》围绕女主人公劳伦的身份建构过程展开叙述,并借其封闭自我的现象展现出当代大众唯我论的窘境。为破解该难题,德里罗引入了“他者”这一塑形自我所不可或缺的因素,用先夫之死与塔特尔的言说来重构劳伦的自我身份。借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可以解读出,成功出演人体艺术秀的劳伦最终走在了通往他者的路途之上。该部小说涵括了德里罗对身份建构问题的思索,认为自我只有永远地处于通往他者的途中,真正的存在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汤亭亭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展现了华裔女性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女性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颠覆这一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探寻汤亭亭在这部小说中对华裔女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与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夫并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的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一生仅仅写了六部小说,其中的《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笔者试图从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角度解读这部经典文本,探讨《印度之行》中英印人和印度人的关系,逐步揭示其背后殖民地宗主国和从属国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9.
胡燕  黄荷 《文教资料》2009,(12):14-15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表达了作家对中关文化能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期许,但是小说中在西方长大的女儿对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排斥态度正是西方社会以东方主义的种族中心为出发点.排斥被视为“他者”的非西方文化的典型范例,她所刻画的中国形象仍然是西方文化所折射的“他者”形象。华裔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尴尬处境使她们的文学创作流露出身份多重性的困惑.她们的作品既表达了对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渴望,又传递了对自己祖先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种族、文化、阶级三个角度对围绕《华女阿五》的争论进行客观解读。指出作者黄玉雪塑造的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文化,但评论界不少人认为她把具有多样性的华裔形象模式化了。文章就此争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并尝试给出客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女作家黄玉雪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没有采用自传通常采取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而是刻意以第三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本文拟从叙事学叙事人称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试图发现这一与自传体相矛盾的叙述方式对叙述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小说作者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传统中国文化、以促进白人社会对华人的理解和同情这一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因自身表达能力的缺乏,长期以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直出于被代表的地位,也因此丧失了主体性身份。历史上农民主体性身份的取得通常以“否”的,即农民自身身份放弃的方式取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的政策对于重新树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谐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聚焦以非裔、华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问题。西方的霸权文化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使得这一部分女性群体陷入了“他者”和“失语者”的困境。后殖民女性主义则为分析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建构民族身份和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跨域种族与文化藩篱,并实现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6.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18.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2007,(14):134-136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唯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述了在美国内战背景下女主人斯佳丽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同时也表现了斯嘉丽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然的赞美与推崇颠覆了传统的父权式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余婧 《文教资料》2010,(11):26-27
本文以后殖民“他者”理论分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探讨莎士比亚有意丑化犹太人的可能性,以及其反犹主义和种族歧视。“他者”与社会主体在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对立冲突,证实了在强势主体文化影响下“他者”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