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与隐私权的矛盾是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对新闻侵害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民法通则》中对名誉权的保护的条款,这种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实际上不利于隐私权保护。新的《民法草案》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存在不足。对待新闻侵害隐私权,应该实施从业者自律到法律规范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向来是新闻界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订正式的新闻法规来指导、约束新闻报道活动.也没有关于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法律上的漏洞导致新闻媒介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时超过了一定的度,侵害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这些案例近些年时有发生.本文从冲突的成因、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关于不文明行为新闻报道的讨论中,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支持具有绝对化倾向,而关于普通公民而不是公共人物的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度让渡则很少讨论.其中,近期以马赛克为主的技术处理成为深扰新闻媒体平衡公共权利与公民隐私权的集中表征之一.本文运用新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武汉地铁"泼面女"等新闻事件,对新闻媒体关于严重的不文明行为的新闻报道对当事公民的肖像权和隐私权触及进行了论述,在坚持媒体新闻信息传播公民隐私权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又主张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适度性.不过,新闻信息传播中普通公民隐私权对公共权利的适当让渡也有禁区,即特殊群体例外原则和有助于有错方不给社会增加负能量原则.  相似文献   

4.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媒体的报道权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如何在这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既实现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自己的报道权,同时不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所应追求和遵守的报道原则。本文即以郭德纲徒弟打记者事件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记者应如何恰当地采访报道公众人物。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民法典》中有关“新闻报道”的规定,明确了新闻报道、舆论监督行为与人格权之间的关系.与“新闻报道”密切相关的新闻自由,是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宪法权利,具有一定的公权利属性,新闻报道就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新闻报道的实施难免会与属于私权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及法律内涵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伦和波兰戴斯提出的,1890年,他们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主张一种新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①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娱乐新闻媒体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事务和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张汉丽 《新闻世界》2009,(7):101-102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事件日益增多,引发了很多讨论。本文从新闻采访报道中侵犯他人隐私权现象入手,探讨新闻媒体如何避免在新闻报道中侵犯他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8.
胡啸 《声屏世界》2001,(6):17-19
当前因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官司不断,甚至出现了“告记者热“.纠纷主要集中在公民、法人状告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作者侵害其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之争上.……  相似文献   

9.
新闻自由与隐私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闻报道自由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两者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带来两种利益的冲突。本文从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两种利益的平衡、侵害责任承担的特点等3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闻侵权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他人肖像权及记者的职务犯罪行为等.下面谈谈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权与其说是一个新闻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法学问题。近年来,围绕新闻报道权产生的争议,也大多与法律问题有关,如维护媒体和记者新闻报道权的问题、新闻报道权与公民的其他权利如隐私权的关系问题。但从近年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在新闻报道权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远不只这些,许多情况下,新闻报道权除了与法律问题有关,还与政治、经济以及其他许多问题有关。这里关于新闻报道权的思考,主要不是从法律角度,虽然也不可能避开法律。  相似文献   

12.
娱乐明星隐私权的报道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秀 《新闻界》2004,(6):44-45
当前,娱乐明星隐私权与社会知情权日显冲突,由此引发的明星官司亦日益增多,颇令新闻界困惑。在我国,有关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善,理论探讨成果颇多,但有关娱乐明星隐私权限制的法律规范却很不完善,甚至存在相当大的空白。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娱乐明星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问的关系已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13.
沈彬 《青年记者》2016,(31):14-15
谈记者的法律素养,这个议题其实有些大.以我的观察,这个话题应该分两方面谈:一个法学意义上的法律素养,一个新闻学意义上的法律素养. 从前者来说,主要是新闻报道权与国家秘密之间,与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之间,与企业的商誉之间的权利与权力、权利与权利的平衡,但主要是以新闻报道权(以公民知情权、监督权为基础)为“权利本位”的.就后者来说,更多探讨的是新闻报道的禁忌,更关注新闻报道本身是否侵害到他人私权利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法律层面的解读和伦理规范、职业道德放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两大公共事件非常耐人寻味,一是郭德纲袒护打人徒弟痛骂记者,二是圣元奶粉被疑催生性早熟儿童风波.之所以把这两件事放在一块儿谈,是因为这两起事件中,都有公权力的快速介入、都有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在拿公众利益乱说事. 先说"郭德纲事件".7月底,BTV<每日文娱播报>曝出郭德纲涉嫌私占小区公用绿地,8月1日,BTV两名记者去地处大兴区的郭德纲家别墅采访被郭德纲徒弟推打.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新闻采访活动具备较强的渗透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个人隐私权被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多。要想在保障新闻采访权的情况下来保护隐私权,或者在保障隐私权的过程中全面展现新闻采访权,只有让新闻工作者正确权衡隐私权与采访权之间的问题,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以此来促进隐私权和采访权的和谐共处。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新闻工作者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让自身采访侵害公民隐私权,而公民隐私权也不要成为束缚新闻工作者正常报道新闻的工具,而是要共同来维护公共利益。本文主要是对记者权衡隐私权与采访权问题展开分析,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最初由美国学者沃伦(Samuel Warren)和布兰蒂斯(Louis Brandeis)在19世纪末两人合著的著名法学论文《隐私权》一文中提出,此后隐私权概念广为传播,强调保护隐私和坚持新闻报道自由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本文试图分析英国媒体,主要是平面媒体,在平衡个人隐私保护和坚持舆论报道自由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泛娱乐化时代,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隐私权冲突的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处理好双方的平衡关系,构建完善的冲突解决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媒介议题.对此,本文在简要分析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隐私权冲突的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探讨对冲突的解决机制,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宏 《兰台世界》2012,(29):67-68
图书馆的读者、用户是否在接受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也享有隐私权极少有学者关注、研究.在假定图书馆的读者、用户具有隐私权的前提下,这种隐私权界定与保护就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一、媒体侵犯隐私权的种类 媒体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可分为采访侵害隐私权和报道侵害隐私权。 采访侵害隐私权,主要指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主要有:(1)监视。即媒体工作人员监视新闻人物的活动,侵犯其人身自由和正常生活空间。(2)私拆信件及偷窥他人其他文件资料。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公民个人所有的文件和资料属个人财产,未经允许记者不得探知其内容。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侵犯他人隐私权,并不以在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对法制新闻报道影响的表现在:网络聚焦法制议题,使个别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网络上的二级传播影响网民认知;网络极群化现象致使法制信息在特定网络群体中传播。因而,网络法制新闻报道面临新闻源可信度降低、泛娱乐化、侵害隐私权和干扰司法独立等问题的挑战。对此必须坚持新闻价值与法制价值的统一,以正面报道为主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严格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害;坚守新闻职业伦理道德,不干扰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