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蝴蝶君》是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对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歌剧《蝴蝶夫人》的"逆写",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模式化观念。西方男子伽里玛爱上东方"女子"宋丽玲,二十年后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蝴蝶夫人",而后在监狱中自杀。运用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分析伽里玛之死,揭示伽里玛死亡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东方幻想,也在于他清醒的认识到他和"蝴蝶夫人"一样的"女性"以及"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2.
普契尼(Giacomo·Puccini),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蝴蝶夫人》这部歌剧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也是真实主义发展的巅峰作品。本文以普契尼的代表作《蝴蝶夫人》为研究对象,由《蝴蝶夫人》的创作历程入手,从一个演唱者的角度出发,对剧中的著名唱段进行重点分析,在演唱风格、演唱技巧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音色、音乐、情感变化、如何深入地诠释角色等方面进行艺术处理,让歌剧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蝴蝶夫人》,了解普契尼。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9,(4):82-84
吉亚卡默.普契尼(1858年6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为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采用一些老式规则中决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歌剧听起来更为震撼,一生创作12部经典的歌剧。第一部歌剧为《群妖围舞》,随后的《马侬.莱斯科》、《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图兰朵》等等20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介与分析都成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流传至今。而以亚洲日本长崎为背景的《蝴蝶夫人》更是不朽中的经典。本文结合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点以《蝴蝶夫人》为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能较为直观的了解把握普契尼的歌剧特点。  相似文献   

4.
黄哲伦的《蝴蝶君》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特别是混杂理论为解读《蝴蝶君》提供了新的视角。该剧不仅从情节、结构上对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进行了模拟、含混与杂糅,更重要的是通过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混杂逐步达到了颠覆殖民话语权威、消解两极对立的目的,这对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有深层和浅层之分。《蝴蝶夫人》是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本文主要从文化的深层结构入手,从世界观、家庭和历史角度对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探究其中主要人物形象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东方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思想帮助下。西方人将东方人在种族和性别上加以定型化,“蝴蝶夫人”成为东方女子的典型范本。作为美籍华人黄哲伦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舞台剧《蝴蝶君》与带有东方主义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解构西方人对东方女子滞定形象,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权利关系,成为以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之声,重塑了东方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6,(5):21-24
一个流传在西方上百年的亚洲人形象蝴蝶夫人,对其最好的评价就是"脸谱化"。蝴蝶夫人是由多部文学艺术作品共同塑造而成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蝴蝶夫人最早源自于法国彼埃尔·洛帝根据自己在日本的经历写成的日记体小说《菊子夫人》。《菊子夫人》是一部涉外题材的作品,属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范围。以形象学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洛帝在作品中塑造的异国人形象艺伎菊子夫人,代表着注视者西方对日本女性的看法:日本女性是庸俗的不贞洁的。洛帝在作品中引导了这一集体想象物。  相似文献   

8.
普契尼是享誉世界的歌剧作曲大师,他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更被列为世界十大歌剧之一,也为普契尼带来了经济上的回报和极高的荣誉。《蝴蝶夫人》的脚本虽称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是由外国人作曲,写出的带有异域风情的作品配上剧情的发展却是一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惊世佳作,使世界歌剧史上增添了一颗艳丽的奇葩。这部歌剧风格独特,典雅朴素,演唱特点更是融入了美声唱法的各个音域的特点,使歌剧的发展表现更为突出,使歌剧的进行更具表现力,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9.
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优东劣的区分。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将普西尼《蝴蝶夫人》一剧中所隐含的性别关系、东西方关系以及殉情方式均颠倒过来,对东方主义的完全解构——不仅解构了西方男子脑海中作为东方女子典型的蝴蝶夫人的刻板印象,而且也颠倒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成为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喜欢外国音乐的人,一般都知道意大利有部著名歌剧叫《蝴蝶夫人》,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日本长崎。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歌剧《蝴蝶夫人》的曲作者普契尼,还写有另一部歌剧《图兰多特》,故事发生在中国元代的北京城。吉阿科莫·普契尼是继“歌剧大师”威尔弟之后,最有影响、最有才华的歌剧作曲家。他于1858年出生在意大利卢卡一个面包师的家里。由于家庭贫困,普契尼在靠人资助的条件下,才进了米兰音乐学院。在学习期间,他写过一部《随想交响曲》。此曲演出后,获得好评。因此,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1884年,普契尼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在米兰一家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但是使他名声大振的,是他于1893年创作的歌剧《曼依·列斯库》。以后,他写了许多歌剧佳作,其中以《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多特》、《西部女郎》、《詹尼·斯基奇》等最著名。在普契尼写的歌剧中,有两部是用东方题材写成的,这就是《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歌剧《图兰多特》是普契尼的遗作。歌剧脚本是剧作家阿达米和西蒙尼根据高吉的同名剧本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消解。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出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同时,两部作品的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国家大事"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12.
《蝴蝶夫人》一剧创造出了一种经典的"蝴蝶"意象,它隐喻柔弱的东方女子。《蝴蝶君》一剧巧妙的融会了该戏剧题材,剧情却与前者构成了鲜明的对立,其中男女关系、东西方关系甚而殉情方式都颠倒了过来。然而,对于"蝴蝶"意象,该剧却并非简单的进行颠倒,而是既有继承又有变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普契尼,意大利真实主义著名歌剧作曲家。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了12部作品。其中《艺术家的生涯》与《托斯卡》、《蝴蝶夫人》一样是普契尼的力作。整部歌剧的音乐从始至终都美妙动人。在声乐艺术展示方面也表现出了无穷的魅力,剧中的咏叹调为演唱者提供了深厚的音乐内涵。文章从作曲家及剧情介绍、曲式结构和音乐分析以及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对这首咏叹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蝴蝶君》的评论比较多,但大多都是运用"东方主义"理论来解析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蝴蝶君》不仅是对《蝴蝶夫人》中男女关系的倒置,更是对东、西方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的惊人倒置,这显然是对"东方主义"理论的误用.本文试从华裔作家的背景和多元文化的立场反驳上述观点,从而做到对"东方主义"的再阐释,重新树立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5.
曾畅怀 《考试周刊》2011,(76):42-44
著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成名作《蝴蝶君》讲述中国间谍宋丽玲男扮女装与法国外交官伽里玛维持情人关系以便获取战争情报的故事。该剧本是东西二元的绝好的阐释文本,宋丽玲不断强化自己"蝴蝶夫人"这一东方女人形象,以颠覆这一刻板形象。本文运用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提出的东方主义等理论来探讨剧本对"蝴蝶夫人"这一形象的强化和颠覆,并探求在东西二元对立中,究竟谁是谁的"蝴蝶夫人"。  相似文献   

16.
《兄弟》:从寓言到"写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暗示了余华小说艺术发生的新变。其《兄弟》之前的作品多是寓言性的,《兄弟》逐步走向了"写真",作品因而消解了隐喻性和荒诞性色彩;人物也不再是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符号和工具,而是具备了性格特征且具有个性魅力的形象;小说的主题内容也从"闹剧"走了出来,而成为描绘人物命运、揭示历史真相的正剧,其中也透露出作家的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7.
《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女高音咏叹调《晴朗的一天》的演唱为例,从歌曲结构及歌唱技法对这首女高音咏叹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方玮 《文教资料》2009,(35):71-73
萨义德在《东方学》总结了东方主义的三种含义: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并指出这三种内含的相互关联性。本文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对《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两部西方经典歌剧进行分析.旨在展示这类西方中心主义文本中的东方主义思想与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20.
《纽约时报》与“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是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也是新闻媒介充分介入的时代。媒介不仅见证和记录,还隐秘而积极地参与了对这些运动的构建和消解。本文试图从当时的《纽约时报》对新左派学生运动重要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报道入手,探究新闻报道在"学民社"走向激进化和衰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