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地经营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渝红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09,31(2):310-316
文章从土地经营规模角度,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适宜我国当前的农民收入增长途径。基于相关研究假设,提出本研究假说,采用1998年~2005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以数量经济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统计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①土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替代效应体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障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下,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形成农户兼业化;②我国的人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U型关系,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或者是处于规模经营水平都可能使农民获得较高的人均纯收入。研究最后指出,从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是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状况,并就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然而我国城镇化在实施过程中受制度、法律、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影响,存在很多弊端。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由20世纪80年代“积极发展小城镇”转移到20 世纪90年代至今大、中城市的建设,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恩施自治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恩施州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恩施州人口与劳动力现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过剩,既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从实践角度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了争相讨论的话题,大量农村人口异地转移进入大中城市务工,这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三农问题造成的种种弊端愈见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无疑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第一产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曹揆昕  邓寿安 《预测》1992,11(6):27-2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相似文献   

10.
苏中义 《今日科苑》2007,(12):11-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基数大,且供给不断增加,到2006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已达到60012万人。而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过度;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减少;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程度的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只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2.
研发投入的效率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96-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估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产出弹性,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细分子行业的研发投入的产出弹性存在差别,但是各行业的研发投入都具有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3.
就业市场“知识型劳动力过剩”是一种假象。“紧缺”与“过剩”并存这一相互矛盾的现象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层面上。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部地区农村是我国农业人口聚集之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数量少、小城镇质量低,中部地区只有通过提高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增强对农业人口的吸收力。  相似文献   

15.
徐秀红 《未来与发展》2010,33(12):46-49
无论是在任何时候,收入分配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尤其近些年来,这一关注重点成为了焦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关系失衡。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分配不公和侵害他人的权益造成的。分配公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导致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Mincer模型对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农民收入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农民收入对教育年限的弹性值。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农民收入之间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超过义务制教育阶段教育收益率出现递减,因此,要改变义务制教育后教育收益率递减的趋势,增加农村教育收益率,必须增加对农民的非学历教育.加强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1997年- 2005年间1938个县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省直管县体制变革、财政分权与县级政府规模间关系.发现“L”型、“U”型、直线型三种模型解释力渐弱;县级政府规模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存在规模效应;省直管县体制对县级政府规模作用不显著;“利维坦效应”不适用于我国;“瓦格纳法则”在我国部分实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RD投入要素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系进行解析,实证测算出各RD投入要素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产出弹性。研究发现:政府RD资金投入、企业自身RD资金投入、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和其他RD人员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显著;企业增加自有资金在总的RD资金中的比重和加强其他RD人员的培养与激励有利于促进创新产出;当期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能有效促进研发和技术创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视基础研究,注重长期发展,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对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依赖程度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RD投入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更高。并据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力保障,专利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华为和中兴的面板数据,运用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分布分析、专利趋势图分析、IPC分布图分析等专利管理地图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典型企业华为和中兴的专利战略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通信设备商在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199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贸易开放度、贸易商品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及扩展的H-O理论提出了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假说,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国范围以及分地区来看,贸易开放度的扩大和制成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均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2)外资的流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制成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各省份外资依存度的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缓和作用,但统计上不显著;(3)当前劳动力的不充分流动、各省份海外市场接近度的差异等仍是制造业空间布局扩散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不利因素。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促进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跨区域充分流动,优化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