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初中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是锻炼学生能力、科学学习能力的指导思想。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状态之中,不利于高效课堂实现。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主动求知和自主探索中掌握基本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主体问题一直是改革的关注点,主体性教学改革要改变传统唯"教师中心"的局面,唤醒人们关注长期被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实践中,改革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成功探索了多种改革形式,可谓成就可喜。但是当前主体性教学改革中存在对理念片面理解、过度关注形式、改革目的异化、改革实践模式化等现实问题,新时期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主体性教学改革还需要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英语教学生倡导"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突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与潜能.教学中运用"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卫星 《文教资料》2006,(30):86-87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本文结合实例讨论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正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积极践行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以评价为导向,积极探索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下面结合教学研究谈一些实践与收获。一、专家引领,课题研究思路清晰1.教学中的困惑——使我们陷入沉思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不善于在课前了解学情;对于教学内容,学生不理解的教师要讲,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还要讲,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没有得到激发;教师被  相似文献   

6.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日益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当前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走入了误区,存在着种种形式化的现象,如追求热闹场面、重合作数量、学生参与度不均、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等.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设计适宜的学习任务;关注学生主体性需要;重视合作学习中的冲突,加强多边对话交流;教师的调控和引导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因为当今需要的已不是"学会知识"的人,而是"学会学习"的人,懂得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的人,需要的是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故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被重点提上了日程。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而且是作为主体去学。  相似文献   

9.
马光梅 《考试周刊》2013,(78):154-154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1.良好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帮他学,不如教他学"。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主要是"教人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和谐的发展.可以说,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如何把课讲活,讲得吸引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当成为德育教师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理智再次被唤醒,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热闹背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从未有过的优待——教师即课程,从未有过的特权——生成与创造,也赋予教师从未有过的挑战——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新课程呼唤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期待课堂教学灵动有效,并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注入了新的内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变"预设"为"生成",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才是本体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是我们青年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而探究性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过程和方法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一门自然学科.更重要的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可见,关于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新课程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转换角色,努力探讨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随着我校"三学一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我们发现,现在的政治课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果提起来了,学生开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也在这种变化中感受着喜悦。高中思想政治是以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社会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更要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要改变传统政治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知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并使其改进相关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其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校没有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制度的要求,仍然以应付考试而教学,这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制度的实施,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教师与学校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本文研究了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技能,如何真正把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学习过程,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有效地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应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有效地预设课堂的基础上,教师要成功地生成课堂需要以问题为媒介,使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7.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式的发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式接受性学习。而"活动单导学"正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有效教学模式,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的"活人",充分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通过激发兴趣、引导教育、操作探索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改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倡导新的主体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在教学一线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改过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解决,以保证教改工作健康深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国义务教育段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至今已经八年了.在全省高中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避免重复出现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方向、少走弯路,确保高中新课改一路走好.本文就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作简要分析,并就高中新课改应做好的"八个优化"、"八个加强"作一介绍,希望能对高中新课改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这两种教学取向有其各自的教学优缺点,并能优势互补.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加以整合,使之平衡,以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