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几年来,虽然对活动课程的认识还不一致,开课水平高低不齐,但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已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认识。本文仅就活动课程材料编写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活动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活动课程是依据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开展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义务教育学段学校课程。活动课程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功能。 1.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并…  相似文献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可以连接校内校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挖掘课程资源,将教学与生活连接;开展课程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举办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实施课程评价,体现学生成长过程。从...  相似文献   

3.
赵社英 《学苑教育》2012,(15):43-43
数学活动课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是由教师教授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主要是发展具有文化交互意义的、个性化的自由学习者,其交互体系可以从主体、学习内容与时间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5.
丁文萃 《教师》2021,(8):51-52
跨界学习是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内核之一,也是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跨界学习能力,立足学生整体认识和完整的生活世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时空多维性。教师可以从四个统整策略入手,实施跨界学习:关注个体发展,开展生活化教学;开阔课程视野,加强学科间融通;引发深度思考,协调理论和实践;培养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性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7.
谢东俊 《学周刊C版》2010,(11):183-184
化学必修课程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这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认识,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在化学必修课的教学中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实现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特点和条件进行的有特色、适应性强的课程开发,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的形式。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中的一项新兴的活动,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整个开发活动只能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活动意义,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其素质综合发展的主体性活动项目与方式。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等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该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具有规范性、双边性、双型性等,如果只强调学生单方面学习,缺乏教师的引领和点拨,综合实践活动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进行引领和点拨,才能顺利开设该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通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活动意义,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其素质综合发展的主体性活动项目与方式.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等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该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具有规范性、双边性、双型性等,如果只强调学生单方面学习,缺乏教师的引领和点拨,综合实践活动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进行引领和点拨,才能顺利开设该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前面临的尴尬地位与处境,固然有课程设计上的先天原因,而课程需求的不足、课程开发与实施效益的低下、课程评价的滞后却是更关键的因素。因此,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困境,必须解决需求问题、质量问题、效益问题,改进课程的评价机制,并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Revisiting curriculum inquiry: the role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knowledge about curricular purposes and structures are valuable tools that teachers often draw upon to organize instruction and facilitate student learning. Careful analysis of teacher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he decision-making that undergirds their curriculum use is critical for fully understanding enactment. This paper compares how integrity analys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actor-oriented analysis of teachers’ curriculum use can help researchers, teacher educators, and curriculum designers interpret teachers’ decisions about what aspects of new materials to use and how to use such materials. Drawing on evidence from teacher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 compare two teachers’ enactments of a new elementary-level environmental biology unit. Our analyses of integrity point to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adapt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ir consistency with the purposes and structures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as construed by designers. By contrast, our actor-oriented analysis explain how the teacher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nterpreting the goals and structures of the curriculum unit partly account for patterns in their enactment in ways that can inform refinements to materials and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s for teachers. In so doing, we show how implementation integrity and actor-oriented analyses offer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s to inform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对113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有诸多优点,但存在以下问题:(1)男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可度低,教学中较少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课程实施反思不够、满意度低.(2)与26-40岁的教师相比,41-60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度较低,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度不够;41-50岁的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反思及满意度较低.(3)与小学教师相比,中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可度、使用度以及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都较低.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构建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活动系统,并借此框架,从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教师群体人格特征不同;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存在“群间差异”;中学教师“群体共性”:多压力源下工作压力增大;“为考而教”的传统惯性等方面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许多教育改革的成败,不在于课程计划的科学与否,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我国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课程实施是受传统教育论的影响,属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够。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如课程观方面实现“从内容到经验”的转换;加强沟通与对话,协调各方面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深入实施,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征、意义及价值、"常态化"实施、资源开发及课程评价方面分析近五年国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其研究趋势是课程内涵深入、意义和价值深化、课程实施与学科结合、资源开发多样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学校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各乡镇、城区学校,针对学校及所在地域实际,明确课程实施规范,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型研讨和课程评价,打造典型、龙头带动,督查评估、强行入轨,培养学科师资,完善保障体系,以区域化方式,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相似文献   

17.
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是衡量课程实施品质的重要指标。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操作性定义是指教师在理解、运用特定课程方案中所展现出的课程认知、课程行为、课程反省以及学生学习的水平。检测这一概念主要基于三点:第一是检测什么,基于相互调适的实施观,本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编码分析国家课程方案,自下而上地分析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观念,形成包含10个维度的课程评估框架;第二是如何确定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高低,根据教师课程决策的内在机制,提出划分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L-CRB架构和实施的6个水平;第三是如何检测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本研究设计了基于L-CRB问卷和分叉型访谈工具。本研究选择10个维度中的学习方式组进行工具检验与实地检测,并基于问卷结果提出三项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学校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各乡镇、城区学校,针对学校及所在地域实际,明确课程实施规范,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型研讨和课程评价,打造典型、龙头带动,督查评估、强行入轨,培养学科师资,完善保障体系,以区域化方式,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有效地弥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不利现状,但在具体的开发中存在着观念、管理、教师和支持上的诸多问题。依据课程开发的理论,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开发农村校本课程资源,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ollaborative design positively affects bo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change, because teachers develop competencies and practice and develop ownership of the change. The current study was aimed to explore what empirical evidence is available about processes that take place when teachers co-design and how these contribute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change. Evidence from 14 PhD studies was collected to study their impact on teacher learning and curriculum change, by analysing effects, mechanisms, and condi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effects of curriculum design teams, in terms of learning outcomes for teachers in areas such a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design knowledge and skills, became manifest in the outcomes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ocess, and in the appreciation by the stakeholders. We concluded tha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llaborative design in teams, which is specific and linked to the curriculum, influences teacher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impacts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