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利是人类追求的两大基本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义利观追求义利统一。  相似文献   

2.
义利观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儒家的义利观从孔子到孟子、郡子有一个从联系到对立的演变过程,但基本思想是贵义贱利。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影响深远。而先秦时期的墨子、管子、韩非子等人则与儒家针锋相对,明确提出义利统一观。其观点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界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主要有单一问题说和多个问题说两大类。纵观古今中外伦理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和发展历程,整体考察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并且把目光投向未来道德生活发展的愿景和建设要求,我们认为,道义与功利或者简单地说义利关系问题无疑是最准确、最经典的伦理学基本问题,其他问题要么是这一问题的变种,要么是这一问题的延展或表现,基本不出这一问题的视野和框架。因此,无论是单一问题说还是多个问题说的理论意义或是现实意义,都只能在这一问题的制约和解释中才能找到存在的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4.
义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对孟子的义利学说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传统义利观中也有积极的一面,体现出一种着眼于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人们的义利观,不仅要受到社会根本制度的制约,而且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要受到不同的具体管理体制的影响,正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人们只有首先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义和利表现为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从根本讲是吻俣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完全能够实现人民群众中的局部,个人利益与整个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义利观由社会主义义利概念、义利关系和义利取向三部分构成,其中义利概念是基础,义利关系是核心,义利取向是根本。三者都贯注和显现出义利的相及渗透和涵盖,本质上是一种义利合一、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根主脉。理清义利之辨的历史流变,须从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两条线脉去梳理、去洞悉,应从义利意蕴的流转变化中去理解、去把握。疏解义利之困,须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含义,明辨义利认知误区。倡导谋利有道,须悉国情、知民心、接地气、重细小,奋发有为,不断扩大社会主义义利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从儒家义利观基本精神特点出发 ,深刻分析它的精华与糟粕 ,以探求其中的现代价值 ,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实现儒家义利观的现代化转变 ,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重义轻利是孔子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但他又强调义利兼收,利由义取,义利结合,并非一味地反对正当利益的获取。  相似文献   

10.
义利观是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建设必须深叩义利问题 ,并在确立正确的义利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应有的成效。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王泽应教授撰著的《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一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的问世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问题。该著在历史、理论和现实三维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研究体系。作者在书中详尽地…  相似文献   

11.
重农抑商与中国商人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商人自产生之日起 ,就始终处于受贬抑的地位 ,为追求秩序稳定的封建王朝 ,“重农抑商”一直作为基本政策沿袭下来 ,造成了中国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恶劣的成长环境是“奸商”大量产生的土壤 ,商人最终追求“官商”结合 ,严重地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义利关系是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义利是对立的,无法统一,但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范的经济行为为义利统一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构造,一般都认为是“重义轻利”。但事实上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一是“重义轻利”的伦理价值观有利于维护封闭的小农经济体系,附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二是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义利同一论”的影响;三是“重义轻利”思想本身二元论的内在矛盾,使它成为传统文化一种外在的价值观体现。因而,外在的“重义轻利”与实际的追逐功利二而为一,相互表里。它具有极大的伪善性和欺骗性,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生命力,是它的哲学思维。中华民族能够以五千年文明屹立于世界,与其独特思维有关。哲学本体论上的阴阳中和,民族构成的夷夏融合,文化传统的儒道互补,价值观念的义利相制,构成四个基本特点。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形式反映了民族的温和善良、勤劳勇敢、通情达理和自强不息精神,成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但封建君主的专制主义政策干预,窒息了民族思维,导致精神禁锢,是历史进步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略论儒家伦理的超功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往往在狭义的范畴上运用“义”和“利”,即以“利公”、“利他”为“义”,以“利己”、“利我”为“不义”,把“义”与“利”看作矛盾。事实上义利问题所涵盖的内容不但指物质利益,还包括非物质利益。义与利并不必然地矛盾对立,没有理由笼而统之地讲“义”的价值高于“利”的价值。所谓“超功利”,是指不以功利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既不绝对排斥功利,也不把功利作为必不可少的价值目标之一。判断一个伦理体系是“功利”的,还是“超功利”的,不能以它是否主张保有道德对求利活动的约束为标准,也不能以它是否重视功利为标准。而应该从它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最高价值标准是什么、什么具有目的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多方面影响人的义利观: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义利统一和义利结合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义与利趋于一致;对个人利益的肯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个人私欲膨胀提供了客观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人们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要反对言不及利的“左”的倾向,又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义利学说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道德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并论述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弘扬社会主义道义精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学说。邓小平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伦理活动和伦理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为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0.
义、利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作为理论式的思考应该出现在春秋时代。从此义与利成为中国哲学一对主要范畴,而义利之辩也一直贯穿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孔、孟、荀对于义、义利关系的论说还是比较适恰的,其基本思想观念是重义而轻利,但义与利相对待而生,不能离义而谈利,也不能离利而谈义;到了董仲舒那儿出现一偏,对利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至宋儒朱熹更是一偏,对义的限定采取了天理与心得双重管制,用天理人欲阐述义与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