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与初一新生的家长交流,不难听到“我孩子初中语文成绩为什么不及小学?”诸如此类的话语。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学生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甚至家长也不适应孩子在初中的表现。为何会出现此现象?分析原因有:(一)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  相似文献   

2.
孩子要上小学了孟繁德孩子要进入小学学习,这是家庭中的喜事,也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入学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我仅就“家长自身的思考”和“孩子的准备教育”这两方面,与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家长自身的思考一、要具有小学生家长的角色意识。准备入学,...  相似文献   

3.
家长和教师互相埋怨是司空见惯的——家长责备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而教师们则怪罪家长家教不严。其实,要使孩子学习好,得通过学生本人、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而且特别要求家长和学校的默契配合。下面是美国的一些优秀教师向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作出的合理化建议。与教师配合默契及时走访教师。你的孩子成小学生了,学期一开始你就得抽空去拜访教师,最好花上半天时间观察一下孩子所在的班级。对本学期开设  相似文献   

4.
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或多或少会对自己孩子的成绩感到不满意.特别是对初一厌学英语的同学们来说尤为明显。很多家长的所谓高招就是请家教或上补习班.但没有注重和孩子心灵的沟通。针对此类现象,本刊记者采访了武汉市六十二中英语教研组组长梅晓老师,她说:“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让学生把兴趣带到学习中去,英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包师”现象,即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教师家中去生活、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寄托教育”。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对 50名教育工作者的调查中,有 32%的人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是家教的一种新形式,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私事”,且教师能通过在家中“家教”提高其自身家庭收入。更有学前教育方面的知名人士声言赞同此举,认为“包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后进生转化等许多独到的好处。①此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包师”决非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到下…  相似文献   

6.
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和家长谈过多少回了,家长会上讲,家长学校里讲,有时还和家长个别交流,可仍有许多家长对我们园不教拼音的做法不理解:“许多私人幼儿园都在教,你们为什么偏偏不教呢?孩子多学点,上小学不就轻松多了?”果真是这样吗?据我们了解,小学一年级老师并不赞同幼儿园教拼音。其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7.
常常有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做了错事后,会咬牙切齿地说:“这一次饶过你,下一次再这样,我非揍死你不可!”而等到孩子再次犯了错误后,家长还是那一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看出了家长的弱点,不但改不了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我的一个外甥就是这样,他上初一的时候就迷上了游戏机,以至于不思学习,经常旷课,偷拿家里的钱,甚至哄骗父母,以学校收费为名,把要到的钱拿去玩游戏机。父母对他毫无办法。在一次交谈中,我问他:“你最初是怎样迷上游戏机的?”他向我作了“坦白交待”:“开始我并不敢去玩,恐怕被爸妈知道。后来试着玩…  相似文献   

8.
与初一新生的家长交流,不难听到“我孩子初中语文成绩为什么不及小学?”诸如此类的话语。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学生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甚至家长也不适应孩子在初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与家长的一次交流引发的真实感悟 “我家的孩子怎么这么笨”,这是我在与家长的一次交流中听到的第一句话。凡是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对诸如此类的语言应该习以为常了。仔细品味这句话,还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表现了对孩子的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2002年9月,新初一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了,作为一名进入初一读书的学生的家长,对此可以说是非常关心。当时,社会上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喜忧参半,我怀着忐忑的心理企盼上苍能够保佑孩子赶上个好时候。 孩子刚一进入中学,就给我带来了许多烦恼,今天孩子问这,明天孩子问那,弄得我这个家长有时也大伤脑筋。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真烦:教师都干什么了,让孩子来找家长。孩子却说是什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哎!真没办  相似文献   

11.
入学准备是多方面的,家长在儿童入学前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学习态度方面的准备 首先,对孩子进行热爱和向往学校生活的教育,使孩子爱学习,愿意在集体中生活。不要随意用学校和教师来恫吓儿童。如有的父母常常恐吓孩子:“再闹,把你送学校去,让老师管你!”这是不对的。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老师,这不仅有损教师的威信,而且会使孩子对学校生活望而生畏。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把儿童入小学当作大事来办,学校和家庭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如电视剧《阿信》中就提到,为庆祝阿雄入学,举行了仪式,还特地把外祖母也请…  相似文献   

12.
李庆修 《教书育人》2006,(10):45-45
现象一:幼儿园“开”到家门口。每天清早、傍晚,几辆城区幼儿园的大客车便穿梭于城乡结合部,接送幼儿上下学。这种做法,看似方便了家长、孩子,实则在与农村幼儿园抢夺生源。现象二:父母进城“我”随读。学期初,总有不少学生家长到校申请孩子转学。他们有的在城里有了固定的住所,让孩子回到身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城里教学条件好,宁肯投亲靠友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现象三:初中学校招生难。合点并校后,每个乡镇只留一处初中学校,学生大多离家几十里路,上下学极不方便,因而家长就会想方设法选择离家近一点的学校,甚至不惜重金,送到城里一些寄宿制的实验学校。我校今年小学毕业生接近100人,可真正到乡镇初中读书的还不到80人。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教学。然而,纵观目前的基础教育,在一些地方,仍存有“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落在实处没有道道”,“教改探讨热热闹闹,实际教学还是老的一套”等许多不正常现象。究其根源,除教师素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和转变之外,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改革没有跟上应是其中的症结和关键。在 2000年~ 2001年第一学期小学期末考试中,枣庄市市中区在这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广大学…  相似文献   

14.
一、“二类宇”教学的尴尬 家长的尴尬:孩子不识“二类字”: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颇为网惑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有许多生字都不认识。课后田字格里的字认得还不错,但是两条绿线里的字基本上读不出。”教师的尴尬:教,还是不教?二类字不要求会写,只要求会认读。  相似文献   

15.
这学期我当了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因为新生刚入学,为了增进我与家长的沟通,让孩子更快进步,我常让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和考试卷上签字,并写下一段感想,10多天过去了,我发现家长们的感言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17.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这个“教师”就理所应当地把主要的教育责任让渡给了学校,更多的时候家长只是一学期参加一次家长会,看看学生的成绩单,然后说上几句鼓励或是威胁的话。其实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远不应止于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成为教师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的幼儿教师工作中,常常听到孩子向家长告状:“他打我。”“他骂我。”“他不和我玩,还抢我的小手帕。”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明道理,教育他待人谦让随和,与小朋友搞好关系;有的家长则是无表示,不敢去正视这一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的不计较和谦让责怪为无能,甚至对孩子教唆说:“他打你,你不能打他吗”孩子在园受欺侮,家长应怎样正确对待呢我认为,首先,年轻父母对这种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在园打闹、吵嘴是一个普遍现象。你看,刚刚还在吵吵打打的小朋友,眨眼之间又会高高兴兴地玩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幼儿游戏…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英语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普及,身边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成绩,没有任何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身边的很多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成绩,他们送孩子去补习班学习,给孩子请家教等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我看来,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以及强化教学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提高孩子的成绩,但它并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不是非常赞同家长的这些行为,所以在我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座谈会,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为做好以后工作而进行的讨论会。作为学校来说,召开的座谈会一般有三种: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可时下,一些学校对这“三会”一点儿都不重视,有的学校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也不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如此,学校怎能知道家长对学生、学校的意见或建议呢?就是开了学生座谈会,也只是应付了事,不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使学校的教育做不到有的放矢。开教师座谈会更是少得可怜,使得对学生、对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看法、意见等都成了“空对空”的演习。我想,只有定期召开有实效性的“三会”,才能增进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