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日东”“海东”何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边远地区,尤其域外,地理概念模糊的很多,使用名词所指的地域范围往往不很具体,不太准确,稍不注意,就会错乱,颠倒是非,日东、海东就是一例。它们原来不过泛指中国以东的地区或国家,唐人诗文中经常提到,既可指日本,也可指朝鲜,并不固定专指其中一国。正因为如此,在实际中就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朝鲜人认为是指朝鲜,日本人却认为是指日本。江户时代的日  相似文献   

2.
王宝琪 《阅读》2010,(12):16-17
小书虫在学习课文《大自然的文字》时,对课文中提到的“砧状云”产生了兴趣,并对课文中描写的“砧状云”内容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诗意的栖居和思想都是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样式,它们都归属于存在,受存在的召唤,停留、显现并通达于存在。同时,海德格尔指出了人执着于自身,受自身计算和功用意图的限制,突显了人的栖居的非诗意性以及遗忘存在,从而揭示出生存无家可归的状态,并提出了他著名的天、地、神、人一起存在的世界观。他试图消除人与自然和世界的那种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随着时代的进步,悲剧中神和命运的色彩慢慢淡出,人性因素逐渐凸现。悲剧中的主人公也经历了由"听天由命——尽人事,知天命——人定胜天(改写命运)"的转变。作家们完成了由重在写神到重在写人的变化,把写理想化的英雄转变为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表现古希腊悲剧"独撑命运重负,直面人生悲情"精神的同时,把"人"这一形象推至前台。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6.
根据《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所留伏笔及与袭人相关的一系列意象、袭人名字由来及袭人“花解语”别称的典故,可以推知一二〇回本《红楼梦》中有关袭人再嫁蒋玉菡的结局是正确的但是不完整的;再根据袭人形象及成长经历可以推测袭人别嫁蒋玉菡不会是喜剧式的结束,而是另一段悲剧的开始;袭人应遭遇与蒋玉菡或生离或死别后才能为其一生画上不完美但完整的句号,同时这也是作者“伏线千里”的题中之意。尤其袭人无法脱离她的那个时代而独存,故袭人的悲剧结局因带有时代烙印而更具代表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一群充满幻想和富有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乐于动手,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也喜欢问为什么。而科学本身就具有有趣、神奇的因素,科学课又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所构成的。基于学科的这些特点,我们就应该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些好“疑”,引领他们通过探究活动有所发现,进而从今天的玩科学,走向明天的做科学。  相似文献   

8.
在南宋历史中,"归正人"自始至终饰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与"归正人"身份密不可分,在他所结交的好友中也有许多和他相同际遇的"归正人",还有与他一同"归正"的同族兄弟,他们之间的交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也对辛弃疾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辛弃疾南归时期为分界线,在南归前后两段时期里,找寻辛弃疾与其他"归正人"之间的交往事迹,通过诗词往来对其作研究,探究他们之间交往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昙花一现的现象,提出运动训练要在强化技能、体能、成绩、奖励等“物化”层面的训练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人”的“修炼”,阐述了在运动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修炼”的对策,从而论证了培养当代高水平运动员,重视“人物双修”是促进我国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的尊严"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它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在整个宪法中具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无论是自由还是人权,若无"人的尊严"之原理,即不被承认。我国宪法上虽无"人的尊严"之规定,但有与其相类似的"人格尊严"的规定。在宪法中无论是以什么方式确定这一价值,都同样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读书杂志》“意疑”析《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王,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七册,页2357)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二》“意疑”条说:“‘意’下本无‘疑’字,...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梁启超在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的文化背景下,以今文经学怀疑批评态度、进化论等为“善疑”的思想武器,以“自由的研究”为“善疑”的客观前提,以“求真”、“创获”为“善疑”的检验标准和价值旨归,以提高研究者识力为“善疑”的主体条件,同时又与自己的“善变”个性以及强烈的“学问欲”相结合,从而在近代普遍存在的怀疑精神中融入了更多的实用价值、理性色彩和人格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疑”思想。  相似文献   

13.
"气"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包含着中国人对文学、艺术以及审美的独特体验。曹丕首开"文气"论,孟子哲学体系中又以"养气"之说为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理论对后世影响颇深。试图就"文气"论与"养气"论加以展开,探求疏通二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作者研究“文革”文学专著之一章,侧重剖解“文革”文学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指出它们饱含“文革”精神实质,是利用“群”而否定“人”、制造“神”的怪圈在文艺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必须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本",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实践结果,并最终影响以人为本的"本"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得到切实保证。对以人为本之"人"和"本"可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即人类学意义、政治学意义以及宪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人与音乐     
人与音乐看似不着边际,实则不然,他们从根基上共生共存。本文意在从哲学的角度,从音乐本质存在的立足点,人的艺术自觉、音乐本质存在的核心、审美本体等方面,探讨人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论人与人生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人的知识、智力和发明创造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掌握知识和创造知识,发展智力和发明成果成为人生的追求。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实践性、超越性的统一;人生就是实现既定性和选择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类正处在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双重危机下。由于当今人类已经迷失在高科技的电子使用中,所以人类已慢慢转变为沉溺在高科技电子中的“电子人”。文章试图分析在当前的双重危机下,“电子人”短期内对这双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展望了将来“电子人”会渐渐消除双重危机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管理学大多立基于“经济人”、“理性人”不同,日本的“自然人”假设不仅有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并且在当代管理组织中切实地发挥着作用.这样的人性假设以价值中立的方式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从而影响到日本式管理的具体模式.然而,“自然人”假设没有明确地划分管理知识与经验存在的界限,具有反认知主义的倾向,在管理学知识上的贡献明显弱于它在实践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言喆 《阅读》2009,(3):45-45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我们说出来的英语总希望别人能听懂,所以不能忽略了语言表达的情境。比如你想尽快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使关系变得融洽、和睦,你就要考虑所面临的人和具体情况。OK,灵活使用以下的口语,能快速与人“套近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