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背景、目的、意义的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出了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研究的必要性,指出研究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能够为城市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能够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场所,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之公共性内涵的反思,指出当下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既存在公共性与功能性的矛盾问题,又面临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难题。研究认为,这两大问题均可通过“可供性”理论予以消解,首先,“可供性”思路指导下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通过营建具备公开性、异质性和共同性等3大公共性核心价值的场所,使得空间的公共性与功能性不再相互抵牾; 其次,通过利用“可供性”的纵深层级划分,将以项目为中心的设计思路转变为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既保证了市民基本休闲健身需要,又有助于探索非体育用地建设体育空间,进而消解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瓶颈。研究根据可供性的四层级特征,提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设计理念:①空间的体育可供性分析;②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调研;③建成空间的更新与再设计。  相似文献   

3.
涂鸦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它以其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在公共艺术中占据着一定的生存空间。涂鸦在现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高调出现,却边缘生存。本文通过分析涂鸦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揭示出涂鸦在城市空间中所具有的价值影响,指出涂鸦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空间规模、空间布局、空间结构和空间安全四个维度对广州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的居民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广州市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规模不太满意、空间布局基本满意、空间结构满意度一般,空间安全满意,整体满意度一般;体育设施空间规模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空间安全对满意度影响最小;不同性别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规模和空间结构的满意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小学文化程度居民满意度最高,高中文化程度居民满意度最低;20岁以下年龄段居民满意最高,41~50岁年龄段居民满意度最低。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最切实、最本质、最朴素的渴望。塑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将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研究采用数据分析法、文献阅读法、举例例证法、逻辑推演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美好生活”理论视角,对目前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出现的乱象及其根源进行剖析,最终从可行性角度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体育场地资源,对空置场地加以测量和安排,公办与民营共举,满足群众增长的健身需求;政府牵头对部分干扰性较大的运动进行规范化治理,划清场地范围和运动时间,引入相关运动协会共同治理,对部分顽固问题可引入奖惩机制;联合社会各界相关专家,加快发布专项治理政策,对部分民营企业引发的行业乱象积极予以监督整治;大力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举办短期体育知识讲座,引入志愿体育指导员机制等建议,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2020全面小康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6.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原主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居住区必须做到规划、建筑、景观同步进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居住不单体现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是建筑装饰专业主干实践性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现阶段在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及往届毕业生反馈的意见。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新思路,整合学习新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化是中国当代体育发展的不争事实,虽然对体育的公共性理论界过去有过一些认识,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经济和传媒向体育的不断渗透,我们不得不对此作系统的探索和分析.从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出发,对体育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批判功能,以及"公共空间化"给当代体育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公共艺术并非某种风格、某种具体形式的艺术,也不是艺术和空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二者价值之和,因此,公共艺术具有增值性,这一方面指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符号的自身价值,又与一定的公共空间相结合,增加了艺术品的能指和所指,还凝练、提升和强化了空间的场所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艺术符号和场所精神导向的一种形而上的区域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精神,即公共艺术的价值是从符号、空间,导向民族精神、文化精神,而这一点恰恰是公共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平等、自由、公正的象征,它不同于私人空间,它是开放的、集体的,它体现着一种城邦意志与公民权利。文体活动场所构建起古希腊人体育活动的物质世俗空间,习俗信仰构建起古希腊人体育活动的文化宗教空间,公民意识构建起古希腊人体育活动的政法制度空间。正是在这些公共空间里,古希腊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最终成长为引导今日西方社会发展的不朽动力,进而造福了全人类。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富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从区位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区位选择原则、体育场馆效益的空间界限、区位选择决策的分析,为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选址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文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注重城市形象,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应立足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应重视文化个性的保护、发掘与塑造,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来涵养文化生态,充分利用好城市公共空间做好文化宣传。  相似文献   

13.
公共休闲运动空间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休闲资源,是人们进行户外运动和感受休闲生活的主要场所,被市民视为“都市客厅”。以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1000余名参与公共休闲运动空间体验的普通市民和场所管理者进行调研,目的是通过市民休闲满意度,了解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导向;(2)不同受众群体在运动场所、运动项目类型和运动目的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3)公共休闲运动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性服务有待改进;(4)不同城区居民参与休闲运动的综合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性;(5)区域间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近代报刊形成的文化和政治批评的"公共空间",显示了现代文学发生时的社会文化状态,文学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采用适合于公共空间的话语方式生产和传播着文学。发生期的贵州现代文学,在文学传播方面表现出传播媒介报刊化、传播范围趋于广泛化、文学的社会功能被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联系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数字技术和雕塑艺术的特性,从中得出:数字技术和雕塑艺术就有必然的联系;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和数字技术巧妙结合,会创作出更加完美的视觉造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路径。研究发现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拓展了城市的功能空间,增强城市品牌凝聚力;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融合,增强城市品牌亲和力;扩大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标识;扩大城市文化空间,促进城市品牌认同;优化经济空间,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推动城市政府现代化,实现城市品牌沟通。  相似文献   

17.
将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划分为功能性特征与心理性特征两个维度,共15个指标;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三个维度,共12个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公共空间感知和地方感感知的内在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变迁后的古城公共空间功能性特征对居民地方依赖感的作用最显著,说明居民更看重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带来的实际功能性变化。冀据此结果,为其他同类型古城公共空间改造项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关系到实现"中国梦"的希望。随着互联网络逐渐具备公共空间的职能,网络与大学生公民意识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网络虚拟空间里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也需要不断顺应新形势,打开新思路,寻找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空间充满了带有指向意义的文化符号,在由“社会化”向“个体化”转换的过程中,体育场馆公共空间的文化符号指向意义使其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表达的媒介.在简述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个体化社会对符号化城市空间的追捧,并认为体育场馆公共空间是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空间起点.在明确体育场馆公共空间文化符号的同时,逐一剖析了其对参与者所产生的视觉介入、认知介入和场域介入,旨在为未来体育场馆的文化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动画专业中的艺术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视觉导视系统的建设,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探访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自己的应用实际和理论知识对目前台湾高校动画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动画专业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当前的情况,就推动我省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优化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