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独有的融资方式形成原因及现有融资方式常见弊端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源融资环境、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建议,促使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现状,对不同再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选择行为的潜在因素进行了剖析,从不同方面探索上市公司合理选择再融资方式的有效途径,并对上市公司融资创新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融资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过于偏好股权再融资,再融资方式选择迎合政策要求。从股权再融资方式的演变入手,主要从政策层面分析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在此期间实施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特征与其股权再融资选择方式作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公司市场价值小、市盈率低和流通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配股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并且在进行配股发行时采用较高的折扣发行;公司市场价值大、市盈率高和流通股比例低的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增发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发行时的折扣较低.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发行方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就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的配股和增发两种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回顾了西方经典理论对股权再融资发行方式之“谜”的解释。认为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和公司股权结构中,在股权再融资及其方式选择时,具有我国特色,会综合考虑股权结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三者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前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都是基于年度财务数据,本文则以股权再融资为背景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季度盈余管理现象。实证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后李度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时间分布特征。国外学者研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时,大多使用季度财务数据。我国尽管从2003年开始就应经有完整的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数据,但是很少有国内学者采用季度数据研究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研究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时,采用季度数据响度与年报数据有许多优势。本门通过采用季度财务数据,基于中国资本市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后季度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及时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期股市低迷,配股再融资风险日益凸现,其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裂且大股东股份非流通。这造成了大股东利用配股方式来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从上市公司大股东成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分析上市公司配股中大股东利用放弃配股、高溢价配股以及公司未来收益下降等方式.全面详尽地揭示了大股东剥夺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的盈利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朝龙  史本山 《软科学》2004,18(5):33-36
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不同时间间隔多次融资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时间间隔越长,募集资金的盈利能力越强;配股时大股东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募集资金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通性割裂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和对上市公司经济资源的控制或索取为其主要目标这一结论,然后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实践(分为不分配现金股利,为再融资而满足监管条件的低派现,和控股股东的高派现套现这三种),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是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配股融资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小股东设置的“再融资陷阱”。揭开大股东虚伪的面纱,从全方位透视“再融资陷阱”,并分析其背后的根源,提出对治理这一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星  郝颖  林朝南 《科研管理》2007,28(4):115-125
基于股权融资的市场时机理论,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再融资政策,本文较为深入地实证分析了市场融资条件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资本结构的影响。检验期间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流通股市价被普遍高估的市场条件下,再融资政策是导致股权融资次数差异的主要因素,而融资次数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利用市场融资条件的差异。对融资次数较多的公司而言:(1)利用股价高估的市场条件,通过股权融资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2)以往实施股权融资年份的股票市价对当前的资本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3)股票市价对上市公司IPO后资本结构的累积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对样本公司总体而言:(1)现时和历史的高估股票市价对公司资本结构均未产生持续显著的影响;(2)再融资政策的限制使得普遍的股权融资偏好并没有转化为普遍的股权融资现实结果;(3)总体平均负债率的下降,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获得较多再融资机会的公司吸纳了更多融资资金后的平均化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资金闲置与再融资策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华 《预测》2002,21(3):52-55,45
我国上市公司资金大量闲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这与其再融资策略的选择又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应用博弈论中的古诺模型和斯埋克尔伯格模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饥渴症”:不管资本结构,不顾资本成本,一味的进行股权再融资,而且普遍存在着分红少,甚至不分红的现象。本文认为,这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普遍缺乏资本成本,特别是股权成本的概念有关。本文分析了企业的资本成本构成、作用和估算方法,强调要通过教育和制度建设,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强化资本成本,特别是股权成本的概念,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优化公司资本结构,事实上,这也是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最后就如何强化企业管理人的股权成本概念,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2007年和2008午披露研发费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越大,其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倾向越高;管理当局通过对研发支出允许资本化选择进行了盈余管理,其动机主要是避免亏损和再融资的需要.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报表附注应披露研发支出不同处理对利润的影响金额和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研究其特有的融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将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融资方式划分为3种,即:内源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在建立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这3种融资方式,确定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为基础,针对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现状,对如何选择合适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璐 《内江科技》2006,27(5):32-33
随着股权激励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部分上市公司也开始尝试这种激励方式。本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近五年的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情况,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与公司各项业绩指标相关性,以及高管人员持股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淳伟徳  叶勇  陈璇 《预测》2009,28(4):43-49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了现金对价、股本调整对价和权证对价三种对价支付方式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会对公司业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进一步就三种具体的对价支付方式而言,采用了股本调整对价支付方式的上市公司业绩有显著提高,采用其他对价支付方式的上市公司业绩变化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及其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彩萍 《科学文化评论》2007,(3):110-111,124
本文结合我国首起机构投资者积极行动的案例,即中兴通讯H股发行事件,对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决策的方式及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已开始通过股东大会或股票市场来影响上市公司决策,但不同方式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积极行动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现代融资理论认为,企业的融资顺序应遵循“啄食”理论(Pecking Order),即内源融资优先,债权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却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与国外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抑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