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呼唤真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这位教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教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便小手如林,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举手一边说出自己的答案;更有甚者大声地抢着说自己的想法……当老师叫起一位学生回答时,一部分学生会长叹一声,  相似文献   

3.
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学生。尤其是当学生听我讲课时打起哈欠或两眼无神无光泽的时候。我不奢望能成为什么“先进”“十佳”“特级”,但奢望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已人到中年,没有闪亮的眸子,没有青春的容颜,但我有我的信念———做个有个性的老师,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一、幽默是我的调料不得不承认熏学习是件苦差事,如果我们老师上课能随机地增添一些“调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课堂常会爆发出学生会心的笑,它使得师生关系十分融洽,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气氛。一日,学到《争画》这一课,…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 1.课堂喧哗 "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致难以听清发言者的说话声;有的学生当老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此时,教师需采取某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5.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当老师,”有近二十年教龄的王雯老师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说,“但当我走上讲台,当我在学生欣喜的眼神中获得激励时,我觉得当老师对我是合适的,这种对职业的爱是在自己的追求、努力中逐渐转变的。”  相似文献   

6.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诚然,解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打造高效课堂,离不开课前对文本的精心解读。  相似文献   

7.
当老师已经10个年头,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学生年龄越来越大,上课提的问题却越来越少呢?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我的“预设”能实现,我不得不越俎代疱,抛出一连串的问题,灌输式地让他们思考。可是,当学生失去了“质疑”的兴趣以后,课堂的活跃气氛没有了,师生的互动和沟通没有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是课堂中的“主角”、甚至是课堂的“独裁者”。  相似文献   

8.
<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便敢走进课堂。”的确,只有老师吃透了文本,才能当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导游。何为吃透呢?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时,学生反问:“老师,你说什么?”当一个学生发言还没结束,旁边的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要求学生评价时,多数学生往往说不出发言者说了什么。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上现象,共同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做到持久、有效的倾听是有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11.
课堂原本是学生与老师的世界,而我们的课堂却成了老师与“老师”的天下。在“模拟课堂”的教研活动中,我们30名老师作为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了一次当学生的感受,过了一把做学生的瘾。这是一节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真实的。现象一:好奇心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上课后,老师刚刚把学具袋交到每个小组长的手里,我正要打开看里面有什么,就听老师说“:大家发现什么了吗?”我抬头一看,早已经有很多小组把学具袋打开了。这时我才想起并没有听到老师让我们打开学具袋的命令。大家停下了,你看我,我看你。一…  相似文献   

12.
案例 在一次南通市特殊教育优课比赛上,我执教的课题是《乌鸦喝水》。课后,当我还沉浸在成功课堂喜悦时,孩子们纷纷跑来:“老师,我有更好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我才没有乌鸦那么笨呢,把石子一个一个地叼进瓶子里,我会……”我有些意外,而后便是感动,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全班孩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效率”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课堂效率没有明确定义。我认为在课堂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占教师讲授知识的百分比就是课堂效率。很多老师课堂上轻松愉快,课后作业量小,教学效果很好,而有的老师课堂上自己忙,课后学生忙,老师累,学生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是课堂效率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多年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赵晔 《辅导员》2010,(14):48-48
当自己是学生的时候,老师是课堂的主人,决定着我们的一切;当自己成为老师的时候,便也顺理成章地想决定学生的一切。然而,新课改的到来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也重新回忆起自己的学生生活。原来做教师的有那么多的不该:不该让学生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学习,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该高高在上,更不该冷若冰霜。认识到这些以后,课改中我积极主动地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姜新 《中国教师》2006,(6):26-27
一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论辩中经常会有无法预设的收获。《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哲学常识的第一课,当讨论到上帝是有还是无的时候,课堂显得特别的活跃。特别是我讲书本的证明方式时,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提了出来。“老师,上帝能不能存在于我们尚未认识的地方?”“既然我们没有穷尽地认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上帝又为何不可以呆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偷看着我们?”“上帝可不可以制造好世界之后,让世界自己按规则运动,然后自己云游去了?”……我相信很多政治老师有相似的经历,在这个时候老师往往处于…  相似文献   

16.
现在课堂总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一声令下”:“鼓励他一下!”或“表扬他一下!”随即便是学生有节奏地3次拍掌,并伸出大拇指:“棒、棒、你真棒!”老师的这种做法无可非议是为了鼓励学生,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但这精彩由谁说了算?是老师。有没有顾及其他同学的思维呢?也许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回答或是更精彩的妙语,可被我们的老师这一声令下给止住了,他们就认为那位同学的回答很好,自己的没有他好。无形中封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7.
庄美秀 《中国教师》2009,(Z1):421-422
<正>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或是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或是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会倾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插嘴”,通常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打断老师、同学的讲话,情不自禁地插上一句自己十分想表达的话语。在大多数教师的潜意识中,课堂“插嘴”多少有些目无师长、扰乱课堂的味道。我对课堂“插嘴”虽谈不上深恶痛绝,但也不喜欢。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思路的完整性,为了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遇有学生“插嘴”时,  相似文献   

19.
师者的责任     
曾听说北京有位丁榕老师,当她的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钢笔后,她没有指责,而是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个学生,并语重心长地时那个学生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送给你。我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几十年后,小有建树的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在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了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呼唤新课堂,新课改更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当有幸成为第一批“课改老师”时,就以极大的热忱反思与颠覆以往驾轻就熟的课堂“常规”后,我却惊讶地发现,新课如何架构并不能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勇气一蹴而就。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