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范氏家族和田畈村的社会背景及其口头学传承状况的研究,从移民活动、家庭传统、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范氏口传学家族形成的原因,丰富了对民间学传承规律研究的内容。同时分析了武当山民歌的内容构成,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倡导良好家风不仅有利于家庭和家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太湖县志(同治版)》记载了十多位刘氏先祖孝友、义行和崇文尚教等事迹,文章结合刘氏家志的相关材料分析,探析了太湖县刘氏的家风表现及其传承方法与途径,认为加强示范引导和家训倡导及家谱为先贤立传,有利于促进良好家风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机制催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文化家族,眉山苏氏家族独树一帜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学传统使其成为其中的翘楚。重视家族学术传承,父子兄弟共学、自相师友、兄弟联科等现象是其突出的特征。良好的家学传承是眉山苏氏家族得以成名和发展壮大的基石。探索其家学传承的理念和内容,可以揭开宋代文化家族长盛不衰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满族先民早期教育中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传承及其方式。由于满族先民最初以狩猎为生,相关知识及经验成为传承的主要内容,并由此形成不分男女都从小学习骑射的传统。改事农业后,生产技能的教育主要在家庭中完成,文化习俗的传承则更多地由社会承担。满族先民的早期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家族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家族传承不仅守住了本家族的核心技艺,而且家族成员的积极参与也为传承技艺积蓄了宝贵的人才,使得"传承链"历经百余年而没有中断。然而,家族传承固有的血缘关系传承使得传承人数越来越少,这对传承手工技艺本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校非遗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设置课程内容与编写"留青"教材、参与工作室项目及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家族和宗族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作用,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不断增强。在宋代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苏州范氏"中,"房"的概念是逐步形成的。范仲淹最初制定的规矩里,"房"是指以夫妇和子女组成的一个家庭单位,或者几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家庭。随着族人增加和世代交替,在北宋熙宁、政和年间续定的规矩中,"房"被"诸位"所取代。南宋时,"范氏十六房"的概念正式成型,成为义庄以及宗族运营的重要构成要素。"房"的固定化意味着宗族的组织化,同时也体现出宗族的家庭机能日益淡化。通过分析范氏家族"房"的成立、变迁以及功能,可以考察在中国的家族、宗族史研究中"房"的重要性,并深入认识宋代士大夫家族的组织、构造和变迁。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54-63
乡村治理精英的代际传承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星村这个近郊村庄的实地考察发现:个人能力、参政意愿与社会资本三者结合,形成了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的条件;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具有内生性、家族性、转型性、认同性以及典型性等特征。乡村治理精英代际传承主要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基层民主、村庄稳定和传承合法性三个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聚居于南岭一带的平地瑶吸收了汉族与瑶族的文化养分,在与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群文化。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平地瑶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陷入困境,如何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其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平地瑶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土社会解构后: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提出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选择和培养好家族企业后继者,是家族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层次和意义,从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三方面分析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授予对象,并做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方式与企业绩效、选拔维度、企业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的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吴兴沈氏自东汉以来为江左的习武强宗,至唐成为儒学世家,为整个唐代的文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氏家族世系庞杂,若要述清其具体传承情况,难度颇大且工程浩繁。值得注意的是,沈齐家房支作为吴兴沈氏家族中较大的一支,其在唐代的发展和传承颇具典型性。通过对沈齐家房支世系传承情况的索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全面了解和把握吴兴沈氏家族的发展及其对唐代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掀起黄河文化研究热潮。调查并分析黄河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中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以黄河文化内涵、传承困境、传承机制和传承路径为轴承展开研究。提出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发力,探索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从而增强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2003年,联合国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国人对“无形”文化遗产也日渐予以关注。《公约》把密切联系活态文化精神的形式归纳为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显而易见,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五个方面都与传承人的活动方式、传承手段、传承条件、传承内容和传承结果息息相关。因此,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其载体,即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内教育文化界也在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甚至一度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加强了在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共同促进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就是从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途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我国经典文学。  相似文献   

15.
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周边峻岭连绵、群山阻隔、外出艰难,历来封闭。这导致其浓郁的原始遗风及其群居生活长盛不衰。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年龄增大许多企业创始人开始考虑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从我国现行法律和财富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家族信托已经成为家族企业传承的一个可选工具。本文通过分析特步公司的经营状况,对其家族信托设立前后的持股方式、权力分配、薪酬水平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引入家族信托对特步家族企业管理和传承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家族信托的建议,帮助家族企业辩证看待、合理运用信托工具,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红色基因传承是党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战略。聚焦于其政策目标及其演进逻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7-2022年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的167份政策文本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目标已经集中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其政策目标的内在渐进逻辑为探索-实践-提升。并将“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根本遵循,围绕高质量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等基本目标构建传承框架。本研究基于文本量化视角厘清了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实践,认为其既要持续注重红色基因传承的社会全覆盖,又要不断建构高品质的红色基因传承高线,综合推进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统治者在皇室通过师徒传承、长辈训导及言传身教、家族内部传授等文化教育的传承方式对皇子及八旗子弟进行文史知识、绘画艺术、文字等方面的教育,传承文化,对家族子弟的幼年启蒙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传承和培育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摇篮。满族人的民族性格首先塑造并体现于家庭之中,皇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徽州人独到的审美意识,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打造徽州名片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和传承我国重要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随着学者们对徽派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开发越来越重视,作为徽派文化代表的徽派装饰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以介绍徽文化及其相关内容,阐述了徽派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历史和研究、探索徽派装饰艺术的开发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徽派装饰艺术的价值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解决"谁传承""传承什么""怎么传承"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传承主体、传承内容和传承取向。但是,由于确定难、培养难、坚守难使传承主体出现某种程度的缺失,因文化传统延续困难、针对性的相对缺失、冲突的普遍存在等导致传承内容少根、无效和冲突,偏离正确的取向指导而出现的功利性、实用性、尚古性等错误取向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必须突破的三重困境。只有明晰三重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才能有助于我们突破这三重困境,强大传统文化自身,扫清文化传承的深层障碍,跨越文化自信的潜在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