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非专业美学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烛照下,当前高校非专业美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而生命价值思考的加入,审美语境的纯化将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2.
《西铭》作为张载的思想纲领,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甚至与《论语》、《孟子》等典籍相提并论。《西铭》全文仅300余字,它不仅为中国士大夫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筑提供了一个宏阔的境界,而且其中更是包涵着深刻的美学意蕴。"天人合一"和"民胞物与"的审美境界、"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审美心胸和"存顺没宁"的审美态度,都是张载精辟的美学见解。  相似文献   

3.
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美学”建立在对生命的错误理解上,把生命当成了生命的所有价值,用生命活动囊括所有的美。它根本忽视了生命的意义和对生命的超越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有可能把生命导入低级的感性活动;把美学引向直觉冲动。正如生命的价值在于既活着又超越活着一样,审美的价值也在于生命而又超越生命。生命使其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超越生命,使其具有理想的境界。生命与对生命的超越从来都是美学的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中国美学史从来都不是什么生命美学史,而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历史。生命美学在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的时代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人欲横流之时更需要对生命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常处于“语多文少,理多美少,知识多文化少”的境地。笔者认为这值得引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们要从美学角度来看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审美心胸,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议题。  相似文献   

5.
张载作为宋代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建立理学思想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探讨了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他所说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的命题、“虚明照鉴,神之明也”的命题、对“郑卫之音”的论述以及论《诗》的作用等,已涉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审美心胸、审美感受等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之间,其具体内涵和外延具有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审美理想,“道”理所当然地具有双重涵义:一方面,指审美对象本身所具的“道”的完美境界;另一方面,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活动所展现的对“道”的领悟与揭示。两重涵义互为交织,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宋晓芳 《文教资料》2014,(30):16-18
老子的学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道德经》是一颗火种,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人生哲学,其中的柔弱观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艺术创造。因着老子的柔弱观,我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别样的美学境界,一系列关于柔弱的美学主题被相继创造产生,甚至上升为一种美学风格,极大程度地扩展着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美学疆域。  相似文献   

9.
美学家邓以蛰五四时期立足于实际,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新文艺;三四十年代,他借鉴黑格尔与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实现对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重释与创构;新中国建立后,他尝试从毛泽东实践论的视域去阐释古典艺术的历史生成与经验结构,提出不少新的观点,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对主体美感差异的相对忽视及主题先行的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10.
审美需要一种境界。包含三方面内容:感性、无功利性境界;整体性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比附性、大德性境界。审美境界的培养,如美的本质的探讨、审美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审美心胸,审美积极性和整体意识,是高校美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审关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这种刻意摆脱唐诗的藩篱,极力跳出唐诗磁场的努力.使宋诗呈现出迥异于唐诗的美学境界,获得了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宋诗的陌生化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因其诗人的陌生化的尝试,使宋诗“表现的对象陌生,形式变得困难,”“打破了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审美主体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  相似文献   

13.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这部美学论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从根本上对审美知觉与非审美知觉作出区别,为美学创立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将“美”的领域从“美即和谐”的领域扩展到“审美”的领域;也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4.
笔者参考学界关于阮籍元气自然观的说法,试图寻找阮籍对"自然"之义的哲学阐释,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其不同时期理论文本和创作文本进行审美解读,论述阮籍思想"把玄学引向了美学,在美学上完成了玄学"的历史性转化及其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和谐的美学理想,以超越为内质的审美境界和以象为主的审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清雅"、重"感悟"自在"神游"的民族,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美学中"清"、"游"倡导了一种审美与人生相融合的生存境界,对如何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美学话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儒、道、释美学都很重视人的"本真"生存问题,都是从"生存"的意义上关注人的。就儒家美学而言,"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存状态。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仁"的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构成就是心灵的升华,为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表现出一种对人自身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生命、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是以审美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它不但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技术手段,而且为审美素质教育建构了必要的精神语境。从本质上看,它们两者处于一种价值共在与同构的关系,审美素质教育为"美学"课程提供语境支持和意义边界,而后者则为前者建构新的价值内容与逻辑秩序。  相似文献   

18.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19.
药,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药,是文人笔下的常客。这是因为药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状态,触及最真切的生存体验,而且药自身也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本文结合文学和医学,试从美感、生命和境界三个方面来论述药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庄子美学的泛“自然”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对庄子美学中的自然观多有所觉识 ,但显得零碎、不系统 ,而且也很少以知识学的方式去整理它。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认为庄子美学在审美对象、审美形态、美学精神上都存在着泛“自然”倾向 ,而这种泛“自然”倾向又与他的“道”分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