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下”、“前后”、“左右”三者在构词方式上有着共同点,即由一对表空间方位意义的反义词组合而成。因而,它们均具有表达一定空间意义范围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知的发展。“上下、前后、左右”不仅仅表达空间范围意义,而是逐步向时间领域及数量领域发展。由于三者自身构词方式的特殊性及词义表达的特点,它们又都赋有约量义表达的功能。针对“X+上下/前后/左右”这一结构,探究其约量表达的特点及人们对该种约量表达方式的认知机制,同时就相互组合情况及使用频率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有的教师认为上下、前后、左右比较简单,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图1),要辨别左右,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比较合适,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晚了些。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有的教师认为上下、前后、左右比较简单,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图1),要辨别左右,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比较合适,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晚了些。  相似文献   

4.
"上下"、"前后"、"左右"三者在构词方式上有着共同点,即由一对表空间方位意义的反义词组合而成。因而,它们均具有表达一定空间意义范围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知的发展,"上下、前后、左右"不仅仅表达空间范围意义,而是逐步向时间领域及数量领域发展。由于三者自身构词方式的特殊性及词义表达的特点,它们又都赋有约量义表达的功能。针对"X+上下/前后/左右"这一结构,探究其约量表达的特点及人们对该种约量表达方式的认知机制,同时就相互组合情况及使用频率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冲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F0003-F0003
去年3月15日《报刊》上有“力争到201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语,俞敦雨先生撰指出:“‘左右’改为‘前后’才对。”“左右”为何要改为“前后”?俞先生作了如下阐述:“‘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如‘年龄在30左右’,‘收入2000元左右’。面‘前后’则用在表示特定时间的词语之后,指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三维”服务,主要是指后勤准入市场之后,要想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立体服务的新理念。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后勤服务,面对的主要是纵向服务,即上下层面的服务;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后勤服务,却不仅要面对上下、左右层面的服务,还要面对瞻前顾后的立体服务,即“三维”服务。也就是上下、左右、前后都要考虑到的“三维”服务思维。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62 -63页。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 ,教材安排一节综合运用课 ,让学生在讨论教室和家中物品的位置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含义 ,引导学生懂得观察要有序 ,表达要有条理。设计理念 :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体验…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上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节的内容。重点体验物体的相对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在具体的活动中 ,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初步培养其的空间观念。2 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 初步培养其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4 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程标准中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 让其体验上下的…  相似文献   

9.
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进行描述。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物体位置的相对性是个难点,而在上下、左右、前后这三对方位中,左右的相对性是最容易出错的,连授课教师也容易因为自身的疏忽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案例1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片断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过“指一指左右眼睛”“摸一摸左右耳朵”等活动领会了左右的意义,又组织了学生摆放文具,之后,老师站在第三排的中间,问:老师站在从左边数第几个?前两排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一、缘起 校内研究课,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初次教学主要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  相似文献   

11.
张书琴  李洪 《江西教育》2005,(11):38-38
活动内容:动物乐园活动目的:复习10以内数的顺序与大小;复习10以内教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复习“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前后”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开篇内容。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上下与左右。这些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最后的数学故事又是理解“前后”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案例】“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教具。师生共同回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强化上下底面面积如何求,左右侧面面积如何求,前后面面积如何求。  相似文献   

14.
3岁儿童只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正确辨别前后方位,对于辨别左右方位仍感到困难。幼儿的这种方位知觉的发育特点,在视力检查中普遍地显露出来。当小班幼儿看“E”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之友》2013,(11):58-59
3D电影中的D,指的是Dimension(维度)。众所周知。如果不算“时间”这个维度的话,我们是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仅有“左右”(宽度)、“上下”(高度),也有“远近”(深度)的立体世界。但照片和图画却只有“左右”和“上下”,所以是二维的平面世界。  相似文献   

16.
张洋梵 《文教资料》2014,(29):128-130
“上下”、“左右”是最基本的方位词,其概念源自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并在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实践中通过隐喻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如数量、时间、距离、年龄、社会地位和品质优劣等。而其中,“上下”的引申意义褒贬色彩分工一致,“左右”却时有交叉。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是“左右”背后的非唯一标准,即人们在水平空间的认知把握上相比垂直空间更具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 有的教师认为上下、前后、左右比较简单,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图1),要辨别左右,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比较合适,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晚了些.  相似文献   

19.
“上/下+馆子/厨房”差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尝试解释以“上/下馆子”“上/下厨房”为代表的“趋向动词‘上’/‘下’+处所词”使用上的差异性。对“上”“下”二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呈现质的差异性和二词所构格式性质的差异性,从语用和语叉两方面系统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以来,语言学界一般认为/A里AB/是汉语形容词的一种构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实际上,/A里AB/</A里八B/</A七八B/,“里”只是“七八”的变异形式的残余,属于构词语素;A在第三音节出现,不是为了同第一音节构成重叠式,而是为了使这一格式的语义的主要负荷者/AB/作为一个相连的整体在格式中出现,以克服/A七八B/与/A里八B/格式的内部矛盾造成的在形义两方面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