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语言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语言研究代表了哲学范式由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转向。语用学一词由哲学家莫里斯明确提出。作为语用学的重要奠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启示。它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呈现出不同的理论表现形态,具有反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的特征。它对教育概念的厘清、对话教学的重视,以及对英语语言教学方法论的借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哲学的"语言转向"的研究对未来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概念重建之后,课程被化约为作为语言样态存在的"符号表征",其涵括的"符号潜能"和语言意蕴得以彰显,课程语言问题由此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并促使整个课程领域发生"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之后,课程研究从科学语言时代迈入诗性语言时代,呼应了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范式转型,其主旨在于反思课程教学实践和观照课程主体生命。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本体论转向引起的理解观流变对教育场域产生较大的启示作用.文章先后阐述不同理解现所蕴含的特定教学关系,剖析解释学本体论转向背后的教学论意义,从解释学中“作者—读者—文本”三者理解关系的突破转变重新审视教育中的“教师—学生—知识”间的教学关系,阐明教学实体间不是对立的本位关系而是双向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解释学本论转向下的教学四重对话关系,既师生间的建构性对话、生生间的启示性对话、人与知识的理解性对话和师生自我的反思性对话,以期为今后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转向有其客观历史条件,它适应了当时科学界和哲学界追求精确知识的去向。同 时,语言转向也是认识论传统的延续,具有自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与人的“游戏”又或者是世界的“图式”?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写道:“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则写遭“我还将把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本文正是从这两种角度的差异上探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自身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原本对认识论的关注变为了对语言本体的探索.语言转向之后的哲学研究大多把语言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新兴学科语言哲学也成为影响贯穿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显学.但对语言的哲学思考,自古希腊以降就一直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话题,语言转向的发生正植根于这种千年来思考的传统.对语言转向的哲学渊源进行一番考察,有助于提供一种理解这一“哲学革命”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语言转向形成的原因是西方哲学史上研究焦点的转移,标志为分析哲学的建立,而所取得的成就则体现在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两个方面。前者的诞生为人工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者则为自然语言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哲学出现的语言转向,对当代语言研究产生了根本性的多方位的深刻影响:促进了语言学研究语形、语义、语用三大分支领域和分析框架的形成,对陈述、指称理论的形成,当代语用学的建立,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因长期与语言打资产而不得不对语言的本体价值表达自己的意见,由此建议教育以及教育学应“善待语言”,肯定语言具有自我生成的本体价值,同时又有所保留地坚持在语言中“做事”,进而转向“行动的教育学”或“实践的教育学”,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种可能为教育实践和教育行动提供智慧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遭遇了一些困境,特别表现在追求科学化的同时,忽视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要走出困境,教育学就要发生语言转向。发生语言转向的教育学逐渐摆脱实证科学的窠臼,走向生命关怀,关注个体的存在与沟通理解。语言转向的教育学意味着话语风格的转变,从实证范式转向诗化境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境域的转变,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体系的转变,从实体关注转向精神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庄子语言思想中,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意义。以解释学的某些思想为参照系,分析庄子语言思想中的存在论意蕴,可以澄清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庄子思想的一些偏见,最终在语言的存在论意义的基础上,对庄子提出的“是非两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合理性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在考察20世纪分析哲学、结构语言学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三种本体论语言观的基础上,揭示出抽象的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现象之间存在多重关联,体现出与后现代解构策略完全不同的后理论分析特点。分析哲学对意义、语用学以及指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语言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世界、言语行为与指称等新的理论命题。结构语言学关于语言要素的联想关系与现实言语交际活动的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隐喻、反讽以及文学与历史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关于语言的分析促使文学理论研究艺术的物性问题,还在学科互涉视野中有效实现了文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这些分析都展示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6.
教育因长期与语言打交道而不得不对语言的本体价值表达自己的意见,由此建议教育以及教育学应"善待语言",肯定语言具有自我生成的本体价值;同时又有所保留地坚持在语言中"做事",进而转向"行动的教育学"或"实践的教育学",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种可能为教育实践和教育行动提供智慧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语言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语言"也成为心理学一个新的研究维度。由此,传统心理学"语言缺失"问题的解决获得了新的契机。心理学的语言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在此基础上,当前的话语心理学及心理学语言形态等问题成为心理学语言转向的集中体现。心理学的语言转向的意义在于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语言问题"也将成为心理学研究自身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加达默尔看来,对普遍存在解释与理解的异化形成了解释学的普遍性问题;偏见与间距的存在不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得以有效化解的中介条件;加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实践转向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实践释义学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9.
受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的影响,我国哲学界对本体论的关注逐步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才是真正的本体论存在,它构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本体论,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现实感性世界,从而把哲学本体论从以往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 主题和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曹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