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现代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纵向发展转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框架下,又客观必然地存在着以少数人为本和以多数人为本的两条发展路径。由于人由官和民构成,而民又有市民和农民之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切内涵,既不是以极少数官员为本,也不是以市民为本或农民为本,而是涵盖绝大多数人国民(国民=市民+农民)的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人本视角与公民政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其理想境界是人的交互主体性和谐。因此,我国建构和谐社会,需要从政治上建构和谐的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政治主体性的提高,推行公民政治。由于公民政治的本质内容就是公民利益博弈、分配和满足的规则体系,所以,建构和谐的公民政治社会,又需要健全公民进行利益博弈的政治市场机制,发展公民社会自治,以实现社会利益的主体共享,达到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社会每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要求,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而且也相对于人本身。“以人民为本”直接涉及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民”是和“国家”、“执政党”、“统治者”相对应的政治范畴,是表征“民”与“官”的关系,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就是“以人民为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哲学概念的“以人为本”与政治直接统一并作为执政理念,并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社会每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要求,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而且也相对于人本身."以人民为本"直接涉及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民"是和"国家"、"执政党"、"统治者" 相对应的政治范畴,是表征"民"与"官"的关系,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就是"以人民为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哲学概念的"以人为本"与政治直接统一并作为执政理念,并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我们除了学生的发展价值,没有其他孤立的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人的发展目标,教育质量就是人的发展质量,而不是分数多少。这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必须以人为本的核心表现,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6.
17世纪“公民社会”概念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7世纪是近代公民社会形成的初期。这一时期的公民社会概念指的是一种政治社会,甚至与国家同义,而不是当代西方学所意指的社会的非政治领域;17世纪公民社会概念相对的不是国家,而是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相似文献   

8.
民主政治并不是某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所特有的专利品,也不是某一部分人、集团或阶级所鼓吹的一种意识形态和合法化手段,而是在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生活于不同政治共同体的平等公民根据不同的公共需求而提出来的,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公民有意识并理性地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说,民主政治并非是特定时空的静态模式。而是需要公民不断推动和执政者不断完善的动态进程。  相似文献   

9.
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 ,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 ,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影响 ,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心理要求 ,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对…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我国政治领域的重要目标。本认为,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现代法律是对契约关系的确认。因而,政治明的实质是用法律来规范政党、政府和公民的活动,所以,政治明的要求是政党、政府和公民守法。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需要,从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以己为本的区别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以人为本价值学的主要内容是其价值动力在于发展依靠人民、价值目标在于发展为了人民、价值路径在于解决民生问题等三个方面。结合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探讨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生态保护领域、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向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本论述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及其内容,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提出当代中国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包含四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观点。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的办学观点。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以人为本观不是回到封建政治中的以民为本,也并非等同于人本主义中的自我主观设定.更非被抽取了社会性的人道主义中的阶级虚伪性,而是对人的真正本质认识的回归,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关怀。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澄清对它的各种误读,纠正现实中的以以人为本之名、行以非人为本之实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德育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政治为本、以物质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技术为本,学生正在被德育。对此,学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做到从人出发、按照人的方式、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辩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特指"现实的人";充分发挥"现实的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本,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要大力张扬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价值性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性和人性化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相对立的。与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社会形态截然相反,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本位、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形态,把发展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生产的基础上。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历史必然地具有至上的地位和至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人才。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以“教会学生做人”为根本目的,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从而促进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然而当前不少学校,行政思维、乃至于官僚思维、封建家长式思维,仍占据着不少管理者的头脑,体现在校规校纪上,就是过于突出规范性、束缚性,以一管教”而不是教育为本,以“师长”而不是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又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师德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本,建构一种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而又与理想追求相结合的师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仅以全体人为本,也以每个人为本,更以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为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政策都同特定社会经济、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每一次政策的调整和改革都包含着对大学生主体的尊重和思考,以及利益价值追求的满足,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