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太宗李世民借鉴隋亡的历史教训,制定了“以德治国”的兴国方略,他正确定位君民主关系,兴儒学、重民本、清政治,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贞观之治。历史中国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借鉴大唐王朝兴盛的经验,对我们正确理解党中央的“以德治国”方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空前统一的秦帝国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它结束了从奴隶制过渡到到封建制的周王朝八百年的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华封建帝国的新纪元。这是符合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的,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这样一个新兴的强大帝国。从它建立起不到十四年,到了子婴手里却落得个身死人亡“七庙隳”的下场,其原因是什么?这就是秦以后直至清长达二千年来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课题:老百姓据之以  相似文献   

3.
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直到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才又重新走向了统一。但隋王朝二世而亡,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短命政权之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毛主席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边疆问题一直是历代王朝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历代统治者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边疆民族政策。清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其采取的边疆民族政策呈现独特的历史特点,“满蒙联姻”“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利用宗教等都成为了清代边疆民族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内容。对清代边疆民族政策度依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当今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处理可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持续发展的统一王朝。“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确立,与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的转变关系密切。建汉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代替了秦始皇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所以武帝摈弃了黄老思想,确立儒术为治国方略,完成了治国方略的第二次转变,这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结构,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语,此话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却反映了自先秦三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从黄巾起义失败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到隋朝灭陈天下重归一统,这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大约四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除了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统一中国短暂的三十多年外,历史长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呈现南北纷争、政权多嬗的局面,先后出现了34个政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既争夺惨烈,又精彩纷呈,而士族兴衰和民族交融,是这段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也应该成为学习这段历史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7.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间汉承秦制而建立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对发展民族间的融合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均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因此,研究西汉王朝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认识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而且对今天的民族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有关汉王朝与匈奴族、西域诸族、南越国等的政治关系已多有论述,而对西汉王朝与东越的政治关系却鲜有专论,本文想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使正统之辨成为传统政治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鲜明主题。宋儒对中国历代王朝合法性依据的认定标准有二:“合天下于一”和“居天下之正”。北宋时期,注重“一统”甚于“居正”,未尝唯以终极本体的伦理观念“天理”为标尺去审视、评价中国历史上王朝传承中的合法性。南宋立国之后,现实的政治格局自然地引起宋儒文化心态与历史观念的重大变化,体现在正统理论问题上,“合天下于一”的观念淡薄了,而“居天下之正”的意识凸显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统一时期,虽然有的民族地区为当时的中央政府管辖所不及,有的民族还在局部地区内建立过地方割据政权,在一个时期内,甚至出现过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汉族王朝对峙的局面,但是,和民族统一的局面(不论在这种统一局面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汉族或少数民族)相比较,是短暂的.历史上在中国传统疆域范围内而又有时为中央政府管辖不及的少数民族当时是不是中国人?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或某一地区建  相似文献   

11.
<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留给今人许多思索、许多启迪。秦王朝在法制建设中确立的保举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它,也不乏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保举制度的产生背景 秦朝是从多国角逐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废诸侯以置郡县;明法度,定律令,颁行与中央集权相统一的行政法律,以确保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历史上成功的“管理”者 ,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在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 ,管理心理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唯才是举”、“选将量敌”、“褒亡厚往”、“赏罚分明”等内容上提炼出许多管理心理方面的思想 ,特别是对“唯才是举”的重新诠释 ,使这一古老的用人方针 ,在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具有更为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浪漫夸张的描写。实际上,勤劳智慧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征服了天下险阻秦岭、巴山,建起了几条连接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蜀道。战国时期,蜀道交通已很发达,“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①。由于蜀道的开通,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关中——汉中——蜀中”这一西部经济带,使其成为秦汉隋唐王朝统一建国的基地和宋元明清王朝控制西部的枢要。自秦汉以后,蜀道悠久的历史,神秘的传说,艰险的道路,优美的风光,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旅行和旅游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不断更替,且兴亡的表象基本相同,被称为中国王朝兴亡的“周期律”或“周期率”。自战国迄今,有识之士不断探讨这一历史现象,使这一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景观是指在“观”的角度上,以审美的意识,在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可视的手法,对人们生存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构造物进行论证和设计,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城市基础设施景观问题是道桥工程美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美学、人文地理、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经济等方面知识在工程建设上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6.
隋代国家权力与私家权力斗争的焦点是对户口的争夺,隋王朝推行了以轻税为核心的括户政策,使大量私家荫户成为国家编户,创造了二十年内户口翻番、仓储剧增的奇迹。括户触及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激化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成为隋亡的深层原因。唐初接受隋亡之鉴,对世族妥协优容,故而户口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在王朝国家组织及其政治统治思想,还是道德伦理意识,乃至哲学思想认知方面,都可见到与之相符的史学精神内涵,这些成为以史为鉴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心理结构要素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历史上的“国可灭,史不可灭”,至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龚自珍的“尊史论”以及可由此推演而出的“史外无学论”,皆可证史学影响于中国古代文化之深,乃至可以说,史学乃中国文化托命之本。  相似文献   

18.
隋文帝杨坚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于581年代周建隋,至604年死,统治了二十五年时间。其间,他北御突厥,南灭陈朝,混一天下,结束了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民族纷争与南北分裂;同时,他主持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启后二百余年承平之运”,功高盖世。但他创建的隋朝又是历史上极其短命的王朝,其死后仅十几年就葬送于其子杨帝之手。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聚松纷坛的话题:睛之速亡的原因何在?在分析防损帝的暴改时,我们发现不少问题在文帝时已经萌发,有的还十分突出。其实,对这一点,旧史家已有所认识,《隋书文帝纪》史论…  相似文献   

19.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20.
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时段上极为重要的关节点之一,不仅演绎着一个王朝兴盛衰败的周期规律,更使中国传统的“尊华贱夷”观念再一次被满洲人的金戈铁骑所践踏.外夷的入侵给予汉民族的冲击远不止于刀锋战火所带来的涂炭生灵,更多的是使代表民族脊梁与文化传承的士人阶层开始在朝代更替的存与亡中作出抉择.“仁以为己任,明道救世”的传统与道德情操将带领其探寻先人足迹,去思考和承担属于他们的时代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