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戏剧家,也是杰出的诗人,本文试分析莎翁十四行诗的艺术形式和诗歌的意境,展现莎士比亚作为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薛丽锋 《科教文汇》2008,(28):245-245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两个层面来分析他第29首十四行诗主题的呈现,从而从形式和内容上感受十四行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英国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诗歌结构形式和语言两个层面来分析他第29首十四行诗主题的呈现,从而从形式和内容上感受十四行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十四行诗《爱情小唱》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诗歌的特点——以人为本,崇尚爱情。并且诗歌可以使人不朽。他创作的"斯宾塞体"对后世的英国诗人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春芳 《科教文汇》2008,(14):166-166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十四行诗《爱情小唱》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诗歌的特点——以人为本,崇尚爱情。并且诗歌可以使人不朽。他创作的“斯宾塞体”对后世的英国诗人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婷 《科教文汇》2008,(36):235-236
本文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情况和十四行诗的类型,并从文体学的多个角度赏析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进而分析了此诗广为称赞,源远流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娇霞 《科教文汇》2008,(32):249-249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十四行诗,是世界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解析莎士比亚的主题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试图展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卓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誉为世界抒情诗的艺术宝库,也是我国译界特别是诗歌翻译界长期以来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以莎士比亚第55首十四行诗为例,就梁宗岱与屠岸两位译家的译文进行比读评析,以期从中体悟译诗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沈志珍 《知识窗》2002,(8):32-33
2002年4月21日,在莎士比亚生日同时也是祭日的这天,英国各地的"莎士比亚迷"隆重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38周年.同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登出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新闻:莎士比亚是个同性恋!起因是一位英国的古物收藏家,通过研究他家世袭的一幅藏画,发现该油画中所画的一个唇红齿白、美艳动人的女子,其实是一个英俊美男所扮.而这位男扮女装的大男人,正是莎士比亚的热心资助人、伊丽莎白时代地位显赫的南安普顿伯爵第三--亨利·赖奥斯利!  相似文献   

10.
李群群 《百科知识》2022,(24):17-18+23
<正>《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英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背景下创造的一部戏剧,将人文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结合起来,以乐观的态度和语气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现状,也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巅峰之作。莎士比亚对《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进行了生动而个性化的刻画。  相似文献   

11.
谌登峰 《科教文汇》2007,(10S):182-183
本文探讨了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的十四行诗《第一日》的诗歌大意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的十四行诗《第一日》的诗歌大意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王雪梅 《科教文汇》2023,(3):181-184
该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141首的不同中译本为案例,从结构、主题和意境方面来分析译者视域对翻译和阐释的影响。译者视域不同,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也会不同。因此译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只有使它与原文的历史视域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写过多首十四行诗,批评乃至诅咒剩女。他说剩女只和自己的明眸定情,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将一片肥沃的土地变成荒田。他呼唤四十个冬天来围攻剩女的朱颜,让她独自死去时,只有肖像和她一起。他甚至恶毒地宣判,剩女未用过的美将与她一同进坟墓,成为死的胜利品.为蛆虫所享用。  相似文献   

15.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怀疑他的叔父谋杀了他的父王并占有他的母亲后,非常愤怒。他曾感叹道: 若非噩梦连连,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 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当然是几百年前莎士比亚的虚构。最近,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从莎翁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将这几行诗的寓意特地挑出,作为他的新书《果壳中的宇宙》的书名。莎士比亚在霍金心目中,正如在大多数英国人心目中一样,占有崇高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霍金的母亲晚年就住在莎翁故乡,即阿汶河滨的斯特拉福,所以他时常去那儿探望,并在莎士比亚纪念剧院观赏莎翁名  相似文献   

16.
许松华 《知识窗》2011,(12):42-42
金雀花在英国确实随处可见。看过电影《勇敢的心》的人,应该知道爱德华二世.他便是金雀花王朝的君主。说起这金雀花王朝.实在是英国历史上故事最多的一个朝代.其开国之主亨利二世夫妻、父子之间的故事就很有戏剧性。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大仲马和伊旺·克卢拉等.先后将其编写成《亨利二世》的戏剧和小说.可见金雀花王朝是个多么不同凡响的朝代!  相似文献   

17.
在万众期待中,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大幕于当地时间7月27日在"伦敦碗"中徐徐拉开。开幕式上,从莎士比亚到罗琳,从工业革命到社交网络,英国人用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浓浓的英伦风情,特别是当表演到英国工人们夜以继日辛苦劳作,最终将炼出的五个  相似文献   

18.
徐风 《百科知识》2012,(9):26-27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在他的《威尼斯商人》中曾经写下这样的名句:"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都看不见。"中国也有一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真的是盲目的吗?现在神经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这句话找到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如果莎士比亚今天还在百老汇或伦敦西区工作,他要费很多时间跟律师打交道。这位诗人将Arthur Brooke的诗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史》改编成了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诗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史》又是布鲁克根据Pierre Boaistuaur的各种意大利故事的法文译本写出的。  相似文献   

20.
姚羚羚 《科教文汇》2013,(23):61-62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二者虽然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描绘了惊世骇俗的爱情,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相识相爱,最后殉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本文从人物塑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结局构建等几个方面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