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从奥斯维辛出发展开其道德哲学的思考。无疑,"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灾难性时刻,而"奥斯维辛之后是否能够被允许继续生活"则是阿多诺道德沉思的主题。文章从阿多诺"清理过去意味着什么"(1959/1962)一文出发,从星丛式历史观和与遗忘作斗争的启蒙观入手,阐发阿多诺对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性分析及其启蒙诉求。在阿多诺看来,只有重振主体性进而塑造一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独立自主的成熟个体,才能使奥斯维辛永不重现。  相似文献   

2.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审美乌托邦,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乌托邦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解读的多层次性。本文从乌托邦的审美意义和乌托邦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鸟托邦的屏蔽现实的手段及意义、关照整体及可能性的特征、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审美救世主义、是不切实际地让美学承担了不可能实现的重任,到头来只能陷于唯心主义的虚无空想。不可否认,消极审美救世主义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不仅只是如此的一无是处。只要跳出原来的成见就可以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卢卡契都提出了自己的“物化”范畴,卢卡契的“物化”是客体对主体的奴役.庄子的“物化”是主体融入客体。在对主客体二元分裂的克服方面.庄子与卢卡契都建构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讲述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问题探索解决方法的人生历程。主人公在成长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审美乌托邦情结。本文主要从主人公对宗教彻底绝望,难以融入家庭的和谐关系,环境的漠然,以及女性对主人公的束缚等方面入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文艺批评的启蒙精神强调文艺作品应受到科学、理性精神的关照,主张文艺作品引导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期望文艺作用到民族复兴大业.1932年后,他的文艺批评精神转向审美体道,以品味艺术的方式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特殊性,期望以中国趋静和谐的文化精神克服西方浮士德式的恶魔人欲,安顿焦虑彷徨的灵魂们.  相似文献   

9.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现实性的网络艺术。因虚拟现实性的网络艺术体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审美乌托邦情结,一经产生便迅速发展起来。如果我们把由网络艺术所营构的虚拟现实世界,称为新审美乌托邦,那么在此之前的审美乌托邦,我们则称之为传统审美乌托邦。二者虽然有着种种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都是试图通过审美的、艺术的途径来改变现实,创造出另一个完美的世界,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在这个全新的网络时代,我们建构的审美乌托邦必须具有以下特点:要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化的发展趋向,要立足于现代人的心理需要,还要依托于现代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参与政治意识形态建构的一种思维范式。审美与宗教既是两种意识形态形式也是两种乌托邦模型,但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视域中却呈现出鲜明的价值分野,这使得"以美育代宗教说"陷入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矛盾纠结的深层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12.
审美乌托邦的美学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学界受到的关注持续增加,这一术语已高频率出现在学术领域,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新趋向。关注审美乌托邦研究状况,通过考察国内外审美乌托邦研究的历史语境、形成动因、学术贡献、局限不足等来强化研究意识、明确研究方法,有助于发现具有建设性与创新性的研究着力点,实现审美乌托邦研究的提升与突破,建立系统、全面、科学、客观的审美乌托邦认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乌托邦”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是“空想”、“不科学”等名词的代称,遭到学者们广泛的批判。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审美乌托邦”同样遇到了人们或多或少的偏见,成为许多学者批判的对象。事实上,乌托邦并不总是虚无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超越。同样,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也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的、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它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了多方努力却无效而终的情况下的一种理论自觉,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转向。因此,梳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关系与区别,对于正确认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价值与作用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的层次上说,一部纪录片在创作中能够实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就体现了属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就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纪实之美、情感之美、阐释之美、自由之美.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普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文在论述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基础上,提出美育作为以情感为中心的综合教育,应弥补现行教育结构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承担起维护教育完整性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想:必要的乌托邦与危险的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理想既是必要的乌托邦也是危险的乌托邦,我们在呼唤教育理想的同时必须对教育理想保持警惕。教育理想必须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基础,其方式应是开放多元的,其手段应是合理合法的。教育者必须对教育理想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沿着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思路,认为发达工业时代的晚期资本主义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科技理性的控制和压抑使得人的精神的奴役和不自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要冲破这种单向度的社会,实现人的解放,观念变革迫在眉睫。因此,审美之维作为拯救世界的最后力量;而艺术以其对现实世界的对抗和否定扮演着重要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