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形的性格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一点一线一面——性格。——题记  相似文献   

2.
教学实录: 一、平移沟通"线、面、体" (师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略) 二、研究长度变化所引起的面积变化 将正方形向右平移一格,平移过程中所覆盖的面形成一个长方形.(课件演示) 观察: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刚才的正方形边长相比.有变化吗?长有变化吗?面积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录: 一、平移沟通“线、画、体” (师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略)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这些美丽的物体都是由几何知识中的点、线、面、体构成的,通过实物的观察,情境的再现,不难看出:点点连接成线、线线包围成面、面面包围成体.从动态来看是:点动成线(例如流星),线动成面(例如旋转的车轮辐条),面动成体(例如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成球体),整体齐动在空间.下面就以几何中的点、线、面、体谈谈情境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这些美丽的物体都是由几何知识中的点、线、面、体构成的,通过实物的观察,情境的再现,不难看出:点点连接成线、线线包围成面、面面包围成体.从动态来看是:点动成线(例如流星),线动成面(例如旋转的车轮辐条),面动成体(例如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成球体),整体齐动在空间.下面就以几何中的点、线、面、体谈谈情境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天,我听一位数学教师讲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的课。当教师用教具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之后,又出示一张白纸,问道:“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张白纸是面,还是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饶有趣味的悬念,牵动着每一个同学的思维神经。一阵宁静过后,同学们争先举手,要求发言。有的同学站起来说:“这张白纸是面,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常听老师说把书翻  相似文献   

7.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点、线、面是平面广告版式中最基本的构成形态.点、线、面的不同构成形式,在平面广告中的灵活运用,支撑和丰富了平面广告的视觉语言体系,使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和图形、文字、色彩这些构成要素有机统一,造就了平面广告良好的视觉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从课标到新课标,不单单在于改个什么名号,也不在于刻意增删多少字句,关键在于课堂的操持。课堂操持不到位,学生能享受到新课标的精神大餐吗?笔者曾唤醒一位二年级的老师——落实新课标,不求每节课面面俱到,但求每节课能突破一点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才能得以真正构建。下面结合他教学《称赞》的两个例子,谈谈他是怎样落实"结合上下文和生  相似文献   

9.
当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进新的千年之际 ,教育部于 2 0 0 1年 9月启动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 ,首先在全国 38个区进行实验。我作为实验区的教师荣幸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 ,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参加课程改革实验 ,我与学生一道成长。  一、教师观的改变———    怎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  “老师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那么体动成什么 ?”是啊 !体动成什么 ?面对学生的问题 ,我一时哑口无言 ,寻思道 ,体动还是成体吗 ?那么我们常说的一维变二维 ,二维变三维 ,三维变四维……又怎样解释 ?怎么过去就没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必须以大学生为立足点,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发展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才华.文章结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思路,对构建学生立体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玲丽 《教育》2015,(4):58
小学生学习图形,经历着从"空间——平面——空间"的学习过程,这遵循的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在学习平面时,教师讲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纯数学化动态观点,到空间学习时,教师再次叠加"面动成体"这一科学原理。笔者在教学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时,对"面动成体"的教学有深刻的体会。铺垫:为后续的教学奠基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书上对"面动成体"强调的是"一个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就能形成一个圆柱",而笔者对这处的内容进行了补  相似文献   

12.
<正>1.记得初中化学问什么样的电池对环境危害最大,答案是含汞、银、镉的电池,我绞尽脑汁答了五号电池。2.初中语文,让填林冲外号,都知道是豹子头林冲,我却填的是"狮子头"。3.初一数学期末考试,问:"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说明了什么?答案应该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我们班有一男生答:说明了中华功夫了不得。  相似文献   

13.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此乃几何学的基本原理。而对于汉字来说,应是聚墨成点,点动成画,积点画以成字,累字以成章。千姿百态都是由点画错综组合而成的。因此,要把字写好,务必先练写好点画。晋代大书法家王右军  相似文献   

14.
几何形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点、线和面,其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因此,在点、线、面和体中,前者分别是后者的构成要素,而后者又在前者基础上的拓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比较好地建立起了对于一维的线到二维的面再到三维的体的整体认识。但我们很少去思考怎样从三维的体到二维的面,再到一维的线。而“长方体是线段吗”这一问题.恰恰是从二维面在无限变化后到一维的线,在这一过程中蕴涵着极限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从课标到新课标,不单单在于改个什么名号,也不在于刻意增删多少字句,关键在于课堂的操持.课堂操持不到位,学生能享受到新课标的精神大餐吗? 笔者曾唤醒一位二年级的老师——落实新课标,不求每节课面面俱到,但求每节课能突破一点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体系,才能得以真正构建. 下面结合他教学《称赞》的两个例子,谈谈他是怎样落实"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小小的点,如同儿时小小的梦,微不足道。周日,独自在家,闲来无事,信笔涂鸦。看着凌乱不堪的画,思绪万千。"一幅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答案很简单:一幅画由点、线、面组成,先由点渐渐拉着成线,再由线渐渐勾勒成面。起始竟是点!我不禁有些诧异。一个小小的点,似有似无,一个小小的梦,如梦如幻。但若要用一个点绘出一个未来,又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7.
正一、形象性。传统教学利用黑板、粉笔、模型、幻灯片等进行静态教学,有时难点无法突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助于知识的传授。电脑上的图形可以把黑板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主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点、线、面"三者关系时,展现"点动成线",(如下雨时的雨点等)",线动成面"(如汽车前后的雨刷等)",面动成体"(如将长方形旋转得到一个  相似文献   

18.
考点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例1下列图形:(?)分别是由,(?)中的()旋转得到.A.(1)、(2)、(3)B.(1)、(3)、(4)C.(2)、(3)、(4)D.(2)、(4)、(3).解析:通过观察会发现答案应为D.评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各类几何体的本质特征.要在具体情景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加深“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认识.例2一个正方体的每个面分别标有1,2,3,4,  相似文献   

19.
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古代汉语同数学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有关的数学知识与所讲授的内容有意识地联系起来进行讲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点线面体”教学法 几何学中有所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原理,我们把这方面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整个古代汉语教学,并形成了一套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上有一句话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正是由于线和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同学才会想到:长方形的长如果一直缩短下去,最终将会变成一条线段。线段终究不可能是长方形,长方形终究也不是线段.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我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试着说一说我的想法。1.从线段及长方形的定义和特点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