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阅读能力生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价值观相应从对文本的"一元解读"转变为"多元解读","多元解读"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2.
<正>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文本解读历来被视为语文教师的"看家本  相似文献   

3.
阅读能力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个人阅读潜质很难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分别从文本角度、读者角度与作者角度出发,通过多视角、多方向、多渠道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以挖掘出阅读文本的核心思想及情感底蕴,进而为阅读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董文 《华章》2011,(27)
随着语文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语文教材文本的多元解读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话题,在许多地方把语文文本的多元解读定义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方式的结果,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5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规范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但由于实际课堂环境,课堂教学的主要元素:学生,教师的个体差异,那么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多元解读呢?  相似文献   

5.
一、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应采取多角度、多立面、多方位的方法。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教师所不可替代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仅仅是教师的自我理解,是单一的形象化世界,一个班有50个学生都去阅读文本,  相似文献   

6.
指向阅读教学的语文教师课文解读存在浅表化、模式化、弱化文本体式等不良倾向。未能有效区分"生活语文"与"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内容的不确定、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良等因素是导致这种困境的深层原因。阅读方法受制于文本体式,与特定阅读取向关联。语文教师课文解读应当注重合宜阅读方法的生成并顺利外显,再通过适切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经验,发展学生合宜、高效的阅读方法,真正提升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就教师而言,对文本解读是备课功夫的第一件事情,因为文本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媒介。语文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而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又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信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在参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文本解读方式获取有价值的语文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拓展语文文本空间,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林永春 《现代语文》2008,(11):24-26
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是时下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时髦用语,对于培养阅读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文本解读与文本拓展成了一线教师指导课堂教学的基本观念。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不能自觉运用,弄得“非语文”、“泛语文”等“游离文本”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1.
为践行新课改提出的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理念,小学语文应该以学定教,实施多元文本解读,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个性解读过程中,有效发展创新思维、思考能力。本文从课前自主预习、引导多元解读、促进个性解读、课外拓展阅读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多元文本解读,打造小学语文优质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句话体现在阅读教学上,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偏好等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于文本材料进行分析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针对"文本多元解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与策略展开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所以,我认为文本解读是实施有效语文教学的基础。它能体现一位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文学功底。只有准确地解读文本,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给学生以正确、高屋见瓴的引领,才可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典范的文字、厚重的文化、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此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有质量的文本解读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品味、鉴赏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新文本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具有生命的灵性。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提高文本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统一的目标、同一的学法、划一的评价。像一道道紧箍咒,磨光了学生个性的棱角。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拓展中学生思维的放飞,文本解读超越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多元理念投射在语文课堂的一抹阳光。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对“多元解读”理解的偏颇,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误区:偏离目标,一味拓展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孟召平 《考试周刊》2010,(53):47-4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很长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不少人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所疏忽,对语文教学认识有所偏颇. 一、对文本解读认识上的误区 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文本的解读现象,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作为一个宝贵的资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一种媒介,让学生从中获取语文的养料,从中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途径,获取传承中国文化的力量及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标题来解读文本,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聋校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强调文章标题的重要作用,通过解读标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信心,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使其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