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内拙”。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现代医学称之为“医学颤抖”。  相似文献   

2.
作家张丽钧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为《愿生命恬淡如湖水》,他在文中写道: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现代医学称之为  相似文献   

3.
张丽钧 《现代语文》2005,(12):15-15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当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时,他的技艺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当他拿黄金做赌注的时候,则往往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一个人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现代医学称这种现象为“目的颤抖”。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太想在面试中胜出的心在颤抖。华伦达原本有着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但是,过分求胜之心硬是使他双脚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华伦达心态”以华伦达的失足殒命而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人生…  相似文献   

4.
刘志迪 《成才之路》2011,(28):97-I0014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5.
头盔与脑袋     
仲由在集市闲逛,见一买主与卖主争吵,就走了过去。卖主说:“我一尺鲁缟价三钱,你买八尺共二十四钱,少一个子儿也不行。”买主争辩道:“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多要一钱是何道理?”仲由对买主说:“三八二十四才对,你错了。”可买主固执己见,并问仲由敢不敢打赌。仲由性烈,他以新买的头盔做赌注。买主也不含糊,赌注居然是项上人头。  相似文献   

6.
搔痒     
狮子到山下小溪边喝水。忽然,他觉得全身痒酥酥的,嗯,得搔搔痒才行。一只灰兔从他身边经过。狮子说:“喂,给我搔搔痒吧”灰兔很害怕狮子,便给他搔起痒来。搔了很久,狮子不但不感谢灰兔,还责怪道:“你的手这么轻,越搔越痒,真是窝囊废”灰兔不高兴地走开了。一匹白马从对面过来了,狮子要他给自己搔痒。白马给狮子上上下下地搔起来。搔着搔着,狮子发脾气了:“哎,你的手怎么这样重再搔一会儿,我就得住医院治伤了。”白马很不高兴地慢慢走开了。晴过了一会儿,一头黑猪到小溪里洗澡来了。狮子对他说:“帮个忙,给我搔搔痒…  相似文献   

7.
快乐实验室     
大眼亮亮碰到麻烦了。天黑了,房间里的灯又坏了,他要找到自己的一双运动鞋。“我什么也看不见,怎么才能找到那双鞋呢?”泡泡对他说:“你知道吗?你可以用手去找。我们来做个游戏,它可以训练你在黑暗中的‘观察’能力。”准备材料:四双不同的鞋子一个大袋子用手观察30开始做:1.认真观察这些鞋子,选出你要寻找的那双。2.把鞋子放在大袋子里,混在一起。3.将手伸进袋子里,不要看,找出你想找的那双鞋。问题:你是否第一次就能找对呢?实验结果:仅凭触觉来识别鞋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用手比用眼难,是因为眼睛能…  相似文献   

8.
已经很久没见到水龙头流“眼泪”了,我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学会了珍惜水资源。我们班的孩子洗完手后经常关不紧水龙头,为此我大伤脑筋。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我不知想过多少办法:讲道理、批评教育、彼此监督等,但都不见起色。直到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跤,哭得非常伤心,保育老师说:“唐行越,你哭起来怎么和打开水龙头一样呀?”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你们说唐行越为什么哭呢?”“因为他摔倒了,很疼呗。”“因为小朋友都笑他,没有人帮助他。”“那你们说小朋友这样…  相似文献   

9.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块做赌注赢得得心应手,而用黄金做赌注却输得一贫如洗。原因其实很简单:过多的欲望影响了他赌技的发挥。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适度的欲望能够让人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达到目的,而欲望太多往往适得其反。太想踢进球的脚会发抖,太想成功的心会发颤。平常很容易做成的事,往往就是因为注入了太多的欲望而难以做成。著名特技演员华伦达本有一双在钢丝上如  相似文献   

10.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非常任性,常常对别人乱发脾气。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你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墙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发了37次脾气,于是就钉下了37根钉子。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男孩发觉控制发脾气要比钉钉子容易些,所以他发脾气的次数就一点点减少了。终于有一天,男孩能够控制情绪,不再乱发脾气了。父亲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次你忍住不发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过了很多天,男孩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的围墙前,说:“孩子…  相似文献   

11.
语应试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急功近利,见分不见人,练武不练功。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我想,功利性太强,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的语教学,是不是都患上了这种“目的颤抖”症呢?但愿本所写,能对这种症状有一定的疗救之效。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事情往往过犹不及。就说人的行为,没有目的当然不行,目的性太强了更不行。目的性太强了.就会出现“目的颤抖”。什么叫“目的颤抖”?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给小小的绣花针穿上线,事先激发他们不同强度的目的性,比如设置价值不同的奖品。结果发现,被试者目的性越强,越全神贯注地努力,手就越颤抖得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  相似文献   

13.
[“给”与“拿”]杰克有一位爱钱如命的朋友,有进无出,从不给人一点东西。一天,他同朋友们在河边走着,突然滑进河里了。朋友们都跑过去救他,其中有一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并大声喊道:“把你的手给我,我拉你上来。”可是吝啬鬼宁愿给水淹得两眼发白,就是不肯将手伸出来。这时,杰克走过来喊道:“拿着我的手,我拉你上来。”吝啬鬼一听,马上就伸出手,杰克与众人立即将他拉出了水面。“你们不了解我这位朋友。”事后,杰克对众人说,“当你对他‘给’时,他无动于衷,如果你对他说‘拿’时,他就来劲了。”(“给”与“拿”一出一进…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 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 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 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之 为“目的颤抖”,意思是目的性越强 就越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一天,妻子单位的同事带他儿子来我家玩,他儿子在上学前班,非常可爱。我出10以内的加法题考他,他答得非常正确,我们都夸他聪明。当我出3+7=?时,我读二年级的女儿抢着说:“等于1。”妻子同事的孩子说:“不对,是等于10。”我妻子马上变了脸,先用手摸摸女儿的额头,然后训斥道:“你今天没发烧,怎么胡说八道?”女儿争辩着说:“就等于1。”妻子更气愤了,扬起手给了女儿一个耳光,骂道:“你真是越读越蠢了。”女儿抛下一句“就等于1”冲进了房间。“女儿今天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16.
一位担任新闻工作多年的人士,想到新闻专业来从教。我问他:“您是做何种工作的?”答:“做新闻工作的:”“您做过新闻学吗?”我又问,却未立即回答。又曾遇到一位教师,他称自己可以指导教学论的研究生。我问:“你搞过教学论吗?”答:“我搞过20多年教学了。”答非所问。于是,我不再问了。从侧面讨论了几个很容易对答的问题:我们学校从事教育的人多少?数以千计吧?从事教育学的人多少?仅仅数以十计了吧?相信能指导研究生的人,会因这些问题而想到另一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一个老乡在一家私营的机床厂打工。他的妈妈只知道他在县城打工,但不知道他有多苦。他每天要上十几个小时的班,做的全是重体力活。第一个月送钱回家的时候,他年迈的母亲并不忙着接钱,却忙着问:“孩子,你做的啥活?苦不苦?”他对妈妈说:“我做的活舒服着呢,就替人接接报纸看看大门。工资1000多块。”妈妈高兴得拉住了他的手,然而笑容立刻就僵在了脸上:“儿啊,你在骗妈!你这手不像是做舒服的活呢!”他连忙抽回手安慰妈妈:“刚开始我是做过苦活,但后来别人给我介绍了现在的好工作。”  相似文献   

18.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男孩来到路旁的修鞋摊前,他把双手插在口袋里默默地看着修鞋老人给他修鞋。过了一会儿,老人对他说:“我想你该做点什么。”男孩说:“我帮不上你什么忙!”老人问:“为什么?”男孩从口袋里拿出双手:“你看,叫我怎么帮你?”他的两只手残疾了,全部扭曲着。老人看了一眼他的手,摇摇头:“不,我说的不是让你用手帮我做什么,我只是想让你和我说说话,其实这才是我最需要的。孩子,只要有一颗心就可以了,能给我讲讲你的经历吗?”望着慈祥的老人,男孩讲述了童年时高压电怎样夺去了他的双手,这些年来所遭受的岐视以及自己逐渐养成的冷漠……听完男孩…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张师傅是一名杂技演员,脚耍大缸已有多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年龄偏大,他决定改行。在告别舞台演出的那天晚上,他把亲戚朋友都请来观看。亲友团为表心意,有的拉起标语,有的举起小旗,有的送上花篮……场面十分热烈。然而,正当人们为他精湛的技艺喝彩时,他却“失手”了:因一脚蹬偏,偌大的瓷缸重重地砸在鼻梁上,他当场昏了过去。事后有人问他:“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