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带有甚深的文化内涵。本文考索中国古代生命意识的觉醒过程 ,并重点论述儒家重生命社会意义、道德价值的生命观和道家生命即是意义、尚无为的养生观 ,以此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体系的构建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这种本质特征体现在美学思想上便是“美善合一”的理念。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提升其审美素养、健全人格培育的层次,来改善、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力量是高校美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在儒家美育思想的视域下探析当代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育路径,通过儒家美育思想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阐述如何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发挥美育作用,以及在儒家美育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情感需要和人格发展的需要,力求把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培育融入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实质中去。  相似文献   

3.
陈烁 《文化学刊》2016,(4):101-103
道家美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学观念,创始人是老子,庄子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美学主张人随自然。除了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有很大的影响,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发展也具有很大意义。本文将从色彩、材质和样式三方面分析彭丽媛的服饰,品味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蕴慧 《文化学刊》2010,(2):179-182
在《礼记》所建构的家庭礼仪中,为人子女者对父母需竭尽孝道,为人父母者对子女需疼爱教诲,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相处时亦需恪守礼节。《礼记》所构建以父母、子女之间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礼仪规范,提倡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不仅可以约束家庭内部成员间的行为和关系,而且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至今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亚 《职业圈》2007,(4S):191-192
宋代传奇小说中的劝惩特点历来为人诟病。但劝惩不是简单的说教和议论,其中所体现出的对历史教训的重视和对题材价值意义的追求,充分表明了宋代传奇说对社会功能的重视。这是由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学自身演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由此。宋代的文学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儒家理想人格为"文质彬彬"之君子,君子要实现文质互补,内在人格与外在礼仪和谐一致.儒家传统的礼仪思想可以培养秘书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相似文献   

7.
高立梅  高丽娟 《职业圈》2008,(14):43-44
儒家理想人格为“文质彬彬”之君子,君子要实现文质互补,内在人格与外在礼仪和谐一致。儒家传统的礼仪思想可以培养秘书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相似文献   

8.
文人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等的归隐之情。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种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深层次内涵在不同阶段皆有所不同,这一点在宋词词风的转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词的诞生和宋代词风的转变入手,以柳永和苏轼两位主要词人个人归隐之情的转变为例,分析了宋代文人归隐之情的变化,旨在更好地把握文人创作的整体风格,并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演变及词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吴蕴慧 《文化学刊》2014,(4):147-150
《礼记》中有关礼乐的内涵和功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礼乐即礼节和音乐,是为了防止人欲横流酿成大乱而人为地加以节制的,也是用以教导人民摆正好恶之心从而返回做人正道的。实行礼乐是为了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儒家治理天下之道其实就是实行礼乐之道。  相似文献   

10.
戴勇 《文化学刊》2009,(6):71-73
受到儒家哲学影响,中国音乐体现出了清新恬淡、不疾不徐、柔和敦厚的美学特征,同时也发挥了其功能性、教化性、社会性的作用。可以说,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人民的音乐思维的构成与变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中国音乐的表化形态,决定了音乐的功能作用,甚至决定了音乐的社会地位,这就形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整个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正逐渐深入国际社会,并通过一次次负责任的国际行动,日益得到巩固。海地"1.12"大地震,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派出国际救援队和医疗防疫救护队,无疑是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践行"负责任大国"战略构想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2.
儒家人格美理想即是君子,其人格美内涵主要是浩然之气、勤于思而敏于行与尽名分、反躬自省等方面,本文相应地从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大儒梁漱溟与儒家人格美理想的对应性,从而确证梁漱溟正是儒家所谓的君子,其言其行体现的正是君子风范。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议题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科学议题转变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议题,其背后彰显着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利益和外交力量的角逐。在这种复杂利益矛盾的背景下,德班气候大会上的中国气候传播更加主动,传播策略更加多元。但德班气候大会之后,中国媒体在气候传播与环保形象建构方面仍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策略,如:进一步明确中国环保形象的定位;政府作为气候谈判和气候传播主体要积极提供信源;政府要积极参与不同社会机构、团体的气候传播活动,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传播主体,形成传播合力,突出气候传播的人性化和真实感;应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推动全民传播与全民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元话语理论与议程设置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展开探讨,并将重点放在国际传播话语的议程设置及其规律与逻辑的讨论上。本文认为,西方国家既有的话语体系建立在殖民扩张、大国博弈、国家利益驱动的逻辑基点上;突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屏障,建立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同样需要遵循历史、现实逻辑,即文明逻辑、大国逻辑、制度逻辑和人类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5.
张真 《职业圈》2007,(16):193-194
从儒家传统荣辱观中吸取资源和养分,以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向,文章重新审视和定位了高校思政工作.  相似文献   

16.
喀耳刻作为西方神话的经典意象长期在后来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反复出现。通过对该意象的嬗变进行梳理,发现其在产生之初实则具有亦正亦邪的双重特质,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巫化和妖魔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大约20世纪才逐渐改善。这一意象变化的背后实则鲜明地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由缺失到建构的历史进程,其形象的恶化及该种女性类型的存在实则是男性话语权取得支配地位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当代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对该意象的重述也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性权威的消解。  相似文献   

17.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在建构其“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时,发挥了《庄子》中“浑(混)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将之与其自身哲学的阐释联系起来,并以此说明道家哲学的特点,并在随后的《中国哲学简史》以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强调了新理学体系的相关观点。冯先生认为,要想达到“混沌”的境界,是不能通过“去知”实现的,“知”是通向“大全”的必由之路。冯先生晚年讲的“后得的混沌”正是从“哲学史”的视角对其早期观点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论自得——兼谈宋学对宋代诗学的影响李春青“自得”在宋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在宋代乃至宋代以后的诗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们用这同样一个语词来标示两个属于不同系统的范畴,这并非偶然的巧合——它正表明了这两个不同系统的范畴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  相似文献   

20.
忠君观念是先秦时期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忠君思想对社会及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道家学派对忠君观念进行全面的审视,提出尖锐的批评。随着秦帝国的统一,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禁锢,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庄子学派对忠君观念的批评,尤为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